栏目列表
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质量
发布时间:2017-12-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的漠视促使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育者则被看成是传授知识的“中转器”,这种情形导致“应试教育”产生。在“应试教育”中,对生命的漠视被发挥到了极至。结果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普遍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表现为很多青少年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意识或者说是生命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思考生命让人体会到生命深层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热爱生命等等。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1.关注生命、善待生命 
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每一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教育作为育人的事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以现实鲜活的生命为基础的。而任何无视生命、摧残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异化”。 2.依据生命特征进行教育 
生命教育在对象上要瞄准“人”这个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把学生当做是“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鲜活的人。 
生命是完整的,也是自由、自主的。教育的活动开展首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主动地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不断的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更新。而不是硬性的规划好学生发展的路径。其次,教育的过程中要凸显学生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教育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而不是教师。从学生自身的兴趣激发生命探索的本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不断的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必须在自己不懈努力和对自己的不断超越的基础之上,从而为学习提供发展动力。最后要张扬生命的个性,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服务,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崇尚分数至上的理念,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千篇一律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可言。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共性,给学生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 
3.提升生命质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要提升生命质量,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就要呵护、珍惜、欣赏生命。人生意义的体现首先是建立在生命存活的基础上的,没有生命个体存在何谈生命质量。因此,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使学生敬畏生命。 
当前的教育过于死板,一味的知识传达知识给学生,题海战术早就成为时尚,而忽略了如何教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方法;只是复制老师所讲的,而不产生质疑和批判;干燥,死板的知识让学生不能融入自己的主观的理解。生命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个体,不开启他的灵智,他只是一个机器而已,丧失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难道我们要生活在一堆冰冷的机器周围吗?这样,不明感情的亲疏,不懂得如何判断是非,何来的幸福人生呢? 
生命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因此,生命教育的实施会有一些阻碍和不利因素。在我看来,生命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实施途径: 
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时间的生命教育课,做到有老师、有时间、有教材,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有规划,有效果的教学形式。 
2.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结合禁毒日、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活动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还会学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的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讲野生动物的分布时穿插保护生物的意识等。 4.校园文化渗透生命教育,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规划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命教育,规划建设生命教育园地,并在楼道、墙壁等处布置生命教育的主体内容,使校园时时刻刻渗透生命教育,形成客观生命教育的环境。

四、生命教育的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7.8 [2] 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 [3]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顾海良.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08.8 [5]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6] 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构[J].教育研究,200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