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慢德育理念下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内容提要】德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本文通过一件突发事件引发的将近三年的系列生命教育实践,让师生慢慢形成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种攸关生命智慧与人生实践的教育,是实施“慢德育”工作的一个具体、生动的体现。

    【关键词】 慢德育 生命教育

    【正文】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1979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的报告中说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也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着手指头算,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最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也写了一份报告: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右手,否则不轻易改变;中国学生有“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优秀的学生,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相比较而言,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了快慢之分。然而,从1979年算起的34年过程中,美国的“慢教育”共培养出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的“快教育”至今才可怜巴巴的出了一个莫言。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要慢下脚步,等待灵魂追赶上疲惫的身体”,当“慢生活”理念开始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慢教育也开始重新被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而“慢教育”的核心就是慢德育,这是现代德育大势所趋,因为它更关注主体对德性问题的理解,它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的一个过程,也体现了德育自身的规律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身心发展的龃龉、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得不偿失频繁发生,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笔者学校曾经历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进而足足坚持了三年多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在慢德育实施过程中,作为策划者、组织者和具体操作者,笔者深深感到生命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活动,它需要形成各领域、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慢慢形成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一、生命教育的缘起

201195上午730分,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3个校区近2000名家长收到了一条校讯通短信:我校三(6)班裘正阳同学突发急症,如果不马上进行肝脏移植手术,随时可能去世。今天将进行全校爱心捐款,请各位家长支持孩子的爱心救助并积极参与,请伸出手一起来救救我们身边的孩子吧!看到短信内容,正忙着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心里一紧。

短信里提到的裘正阳,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因急性肝炎引发了肝脏坏死症,如果不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死亡随时会把他带走。而肝脏移植手术需要30万,再加上后期的治疗总共医疗费在70万左右。这对于一个来杭州打工,妈妈没有工作,仅靠爸爸每个月2000多工资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校方知道了这个噩耗,在第一时间发起了爱心倡议。家长们收到短信后,不少人直接就从钱包里掏出钱来,交到了校门口值周老师手里。

第二天,校领导带着全校师生首批捐款136000元,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前往医院看望高危观察病房的阳阳一家。为了筹得更多的钱,学校与媒体联系多方呼吁,在教师节前夕,全体党团教师用卖爱心菜的形式来筹集社会爱心款。由于得到了上级主管部分及各家媒体的大力支持,短短二周共筹得善款43.6万。

可是,在经历了移植手术三周后,由于出现了严重地排异现象,阳阳带着许多遗憾离开了。这么多的爱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孩子的生命,这么多的情还是没有能够逆转命运的轮回。

 

二、生命教育的升华

926,胜蓝实验学校三个校区的国旗下讲话内容为《珍爱生命》,学生处的老师们面对哭声一片的孩子们,鼓励大家把对阳阳的哀思化为学习和生活的无穷动力,勉励大家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可是因为将近一个月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全情投入,面对这个无情的结局,老师和孩子们都悲痛不已,阳阳所在的三(6)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学校连续派出心理老师进行个辅和团辅。

117上午,三(6)班举行了“用爱谱写生命之歌”生命教育主题队会观摩活动,整个队会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爱的奉献”,通过对前期活动的视频回顾、小伙伴们给阳阳的祝福录音引出主题,然后请几位队员和在活动最为积极参与的家长谈谈感受,进而链接国旗下讲话《珍爱生命》一文节选切入正题;第二环节“珍爱生命”,通过小论坛“阳阳的遭遇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孩子读了自己的生命日记,投影、实物展示了全校学生制作的“珍爱生命”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在诗朗诵《寄往天堂的一封信》后,全班师生和家长一起动笔写下心愿,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并贴到心愿树上,一起展望幸福明天;第三环节“生命之歌”,通过裘正阳爸爸反哺社会将剩余捐款重新捐给红十字会的视频,让全校师生感受到爱的延续。40分钟的队会,现场的和收看着电视直播的全校师生多次流泪,刻骨铭心的生命教育让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社会对孩子真切的爱,激发了孩子的感激之情,使他们了解生命的宝贵、生命的美好。主题队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裘正阳同学的哀思,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快乐地学习、生活。

 

三、生命教育的延续

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学校在近3年中制订了全校性生命教育规划,确定生命教育在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要达成的目标,并处理好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之间的衔接问题。

学科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的挖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专题教育渗透——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结合学生现实需求,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

实践活动渗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家庭教育渗透——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实施生命教育后的思考

慢德育观点认为:德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德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一个突发事件引发的生命教育延续了三年多,营造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这就是“慢教育”发挥理念渗透育人的作用。“慢德育”相对于“德育”而言,更容易被主体所接受,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成功。

就在阳阳走的前一天,报纸上曾报道有2个孩子竟然相约去自杀,虽然最后被劝阻,可是这种轻视生命漠视生命的举动却让人惊叹。生命于人只有一次,生命该何时何地何因终结,谁也无法预料。伟人在身后留下一座丰碑,哲学家在身后留下博大深遂的思想,诗人在身后留下慑人心魄的情感,画家在身后留下瑰丽珍贵的遗产,而阳阳在身后让我们明白生命的可贵……

实践证明,生命教育既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也谈到,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既是一切德育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德育教育的最高追求。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新课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我校的三年多实践,只是些许初浅的尝试。这种攸关生命智慧与人生实践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更该是从家庭到职场都特别注重的有关人的生命素质的终身教育。如何落实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以「人」为基础的目标,致力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知情意行」与「尊重多元智慧」的生命教育,这将是我们不懈研究的课题。

 

【参考书目】

肖敬  《浅谈生命教育读本》

谷口雅春  《生命的实相》

台湾教育部”  《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辽宁省 《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

湖南省 《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