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金垭镇中心学校养成教育侧记
亚里士多德说,培育美德是通过培育特定习惯来实现的。这句话,在达川区金垭镇中心学校得到了切实体现。
金垭镇中心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安全为先,质量为本,特色为魂”的办学宗旨,努力走一条适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强校之路。2016年秋季开学伊始,校长郑曰修针对生源现状,就提出“养成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形成了以国家级电影课题“农村学生亲情素养的研究与培养”为抓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长期化、规范化、全面化开展养成教育活动的特色打造工程,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把脉生源现状,提出“养成教育”理念
在郑曰修同志提供的一份“2016年秋季养成教育活动行事历”中,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等涉及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的行为习惯、礼貌礼仪、生活作息等方面的要求,全面还原了该校的“养成教育”规范标准。
据郑曰修介绍,金垭的区位劣势造成了各个学段大量优质生源流失,学风的不浓郁使得众多学生行为习惯差,加之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们就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了“留守儿童”,因隔代教育的溺爱等诸多原因,养成许多坏习惯;此外,有些孩子是独生子女,过度的宠爱和娇生惯养,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怕苦怕累、不懂感恩、不懂尊重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针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认为在学校中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也因此开展了每周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
家校共育,每周养成一个好习惯
实施养成教育,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实施却难上加难,因为要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更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风气。郑曰修介绍,为了让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以家校共育为抓手,长期性、针对性、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和改变学生以及家长们的习惯、作风。
据介绍,该校依据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制度育人、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的原则,以“可见、可仿、可学、可做”为工作思路,以“日常养成”、“课堂生成”、 “主题实践”、“文化引领”、“家校互动”为主阵地,以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为内容,形成了“常、新、活、实”的养成教育新模式,将活动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对“每周一个好习惯”的具体做法,郑曰修介绍,学校以学月为单位,每学月第一、二、三周每周要求养成一个好习惯,巩固前三周的好习惯,第四周加以巩固与提高;政教处每周五例会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发放养成教育主题,要求家长务必支持与配合,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网络;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校园广播、板报等载体,广泛宣传和教育,有效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将每学期开展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征文比赛等。
“首先,我们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舍得投入,打造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立各方面的养成目标,使学生时时、处处处身于养成教育的文化氛围中;第二,我们通过教师会、国旗下的讲话,强化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明确任务与做法。同时,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还通过“就养成教育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说到学校开展的养成教育举措,郑曰修如数家珍的说。
“开展养成教育,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道路,我们永远走在大路上。”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郑曰修笃定表示。
收获与反思:“常、新、活、实”的养成教育新模式,值得我们马小学习。开展养成教育,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道路,我们永远走在大路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