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7年12月19日 | 地点 | 采菱小学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人 | 实到人数 | 9人 | |
主持人 | 邵晓玲 | 活动 形式 | 教研课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12月19日,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在采菱小学举行教研活动。许叶和张兰老师分别执教《诺贝尔》第二课时和《清平乐村居》 许叶老师执教了《诺贝尔》的第二课时,整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思维量大,课堂生成丰富多彩。课伊始,老师就抓住重点,由“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展开教学,层层深入,让学生细细品读第3—9自然段,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诺贝尔的精神世界,领略诺贝尔的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阅读教学旨在写作,所以许老师利用本教材进行了很好的写作教学的指导,课文为了写好诺贝尔这个典型人物,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而两个典型事例中主要抓住发明炸药来写的,而发明炸药又是抓住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这一典型场景来写的,课文描写与叙述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诺贝尔生命的厚度。这一写作方法的指导,形成了本课的一个亮点。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清新淡雅,借景写人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张兰老师教学本课时,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紧紧结合词的文本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诗词两种不同文体的对比中,具体而直观地领会了诗词的异同,初步掌握了词的一般特点。并交给学生读词的方法,在诵读中形成对本首词的整体感知。在深入体悟词境时,由景及人,由人及情,悟情紧扣“醉”字,层层深入,开掘“醉”的层次,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对词的主题思想有了很好的把握。 课后,五语教研组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对两位老师的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让两位老师受益匪浅。
| |||||||
评
价 | 此次活动十分成功,秉承马小优良的研究氛围,将教学思考与学习落实到每一堂课,努力让马小的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文学的滋养,力争个性的积极发展。 |
填表人 邵晓玲
五年级语文 教研组 12 月份教研活动通知
研讨主题 | 以情悟情,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 ||
研讨时间 | 第十七周二(12.19)下午第5、6节课 | ||
研讨地点 | 采菱小学五(1)(2)班 | ||
执教者 | 许叶 | 执教内容 | 《诺贝尔》第二课时 |
张兰 | 执教内容 |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 | |
参加人员 | 全体五年级语文教师 |
《诺贝尔》第二课时
许叶
一、复习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 (国)化学家。他一生在和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 。
2.提问: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辈子;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一切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的整个生命?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还可以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预设A:
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但诺贝尔并没有气馁。
(1)师:“气馁”是什么意思?(放弃,退缩)
(2)诺贝尔在什么情况下不气馁,不退缩?(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不顾危险,还失去了亲人,但他还是矢志不移。
评价:是呀,炸死弟弟,炸残父亲,这对诺贝尔来说是何等惨重的代价啊。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依然毫不气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
是呀,因为诺贝尔心中一心想着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了解到的?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一心为民、为民造福)
(3)可是研究炸药是极其危险的,死亡时刻伴随着诺贝尔,他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邻居也指责他是科学疯子,向政府抗议,要求他停止这样的实验,他被迫搬到郊外。可见他遇到重重困难,层层艰险。诺贝尔毫不气馁,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矢志不移)
预设B: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诺贝尔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四个年头”一年是 多少天?那四年就是 1400 多天,从这个词感受到时间之——长。 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放弃;几次的失败—— 上百次的失败—— 几百次的失败——
每当实验遭受失败之时,他心里总是想?
每当遭到别人误解之时,他总是对自己说?这就叫——“毫不气馁”
可以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他的毫不气馁,他的永不放弃,都是源自于他对科学的——热爱。(板书:热爱科学)这是一个(指板书)——(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预设C:热爱科学的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1)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将怎样读,想一想,练一练。
评价:a紧张得让人窒息!
b仿佛真让人听到了那怦怦的心跳声。
(2)诺贝尔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他在想?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他在想?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他在想?(可能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3)此时此刻,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诺贝尔?(舍生忘死,无私奉献)
预设D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引读这段文字。 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样的场面,假如你就是现场的一个人,你——
出示:“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引读
过渡: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告诉我们,诺贝尔是不能幸免于难了。可是,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诺贝尔,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 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满身鲜血”:你关注到了诺贝尔的外貌,真了不起。板书:外貌 激动万分的诺贝尔,你从哪里看出他很激动。 “高举双手”:你关注到了诺贝的动作。板书:动作 “呼喊::这是人物的语言。板书:语言 齐读:让我们也来为诺贝尔的成功欢呼。
他全身心的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生死都不顾,那是因为他——(指板书:热爱科学) 这不止是一个热爱科学的诺贝尔,还是一个怎样的诺贝尔?板书:无私奉献
因为他热爱科学,所以他面对科学——无私奉献。 诺贝尔这样忘我,难怪要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三、揣摩表达方法
(1)同学们,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发明,课文却只写了他最突出的发明-----炸药。如果从选材的角度来看,这就叫选取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
(2)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3---9小节,写诺贝尔发明炸药分几个阶段来写?
(液体固体雷管爆炸力更大)
(3)细细比较一下,写哪一阶段,文章所用的篇幅最长,写的更为细腻
这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危险更大,我们更能看出诺贝尔的献身精神)
(5)怎样详写事例呢?(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
(6)小结: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能从文章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四、作业:为他写一篇一百字以内的小传
《诺贝尔》说课
许叶
《诺贝尔》这篇课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震撼人心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发明了炸药,把奖金和专利费的利息奖给物理学、化学等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更在于他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竟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这是最让人感动与钦佩的。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回答了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颁奖。第二部分3—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及不断探索的品质。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与佩服之情。这一部分是需要学生重点学习和体会的。第10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揭示了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诺贝尔奖。文章于朴实中见真情,一种是对诺贝尔本身发明炸药促进了科学进步的情,另一种是对诺贝尔用自己的遗产激励后世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士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情,钦佩之情,崇敬之情,自然流露,合而为一,铸成了对诺贝尔的真挚的纪念与怀想。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意图:
一、长文短教。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要逐字逐句面面俱到地感悟朗读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就抓住重点,由“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己细细品读第3—9自然段,将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圈画出来,并简要写上自己的体会。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之上全班交流讨论几个感动最深的细节,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想象感悟。
第3—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及不断探索的品质。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与佩服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想象,体会诺贝尔无私的奉献精神,特别是诺贝尔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过程中,以一个问题统领8、9两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学生想象感悟,那诺贝尔为了科学事业奋不顾身的精神就更让学生震撼了。
三、写作方法的指导
本文很好地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课文为了写好诺贝尔这个典型人物,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而两个典型事例中主要抓住发明炸药来写的,而发明炸药又是抓住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这一典型场景来写的,课文描写与叙述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诺贝尔生命的厚度。这是很好地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落脚点比较大气
用把课文读薄的方式,告诉大家诺贝尔在他有限的生命长度里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炸药,突显了“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课文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感受了诺贝尔生命的厚度。写好诺贝尔小传,展示诺贝尔生命的宽度。虽然这三个度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让本课的落脚点与众不同,新颖而大气,就像文章的结尾,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五、读写结合
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写比说更重要。我以诺贝尔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但是他的遗嘱却更让我们感到震撼入手,让学生把对诺贝尔的钦佩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结合语文课文课后的习题,让学生为诺贝尔写一份小传,指导学生如何写小传。抓住人物的出生、逝世的时间,人物的身份、国籍,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贡献来写,教会学生写小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整理诺贝尔的一生,让学生将感悟流淌于笔尖,成为永久的文字。
结合以上设想,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的心灵都会为之震动,并会将这份震动长久地保留下去。诺贝尔,不止是一个名字,更代表执著追求的精神。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乡村人家平静而不乏情趣的生活。
3体会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写景、叙事”,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我们原来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谁来背背?
《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
—、旧知引入,激趣明题。
1.刚才我们背诵的诗句,选自高鼎的村居(板书,村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词,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
2.你发现,今天学的词与高鼎的《村居》,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一个“﹒”)教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叫“间隔号”。(生2:多了“清平乐”)
3.教师:对的,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我们曾经学过的词《忆江南》也是词牌名。请看大屏幕,了解下词的形式,同学们一起读读吧。
出示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词是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长短句”】
5.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简介辛弃疾: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这首词,选自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6. 同学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注意读出“间隔号”的停顿。
7.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生1:居住在乡村、乡村生活、农村人家的生活……)板书:乡村 人家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味。
1.那作者写了乡村人家怎样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停顿对了吗?
3检查字音 :翁媪ao 剥莲蓬,亡wu赖,请看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就是老公公的意思,媪左边是——女字,就是老妇,翁媪就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些字从形旁能猜出字的意思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谁找到了?剥有两个读音,多音即多义,出示字的解释,那在文中就应该读bao.亡赖在古代通“无赖”,是指顽皮,淘气。
4.读完词语,谁再来读读这首词,出示全首词,指读——
5.相机解说词的格式:A清平乐这种词牌,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分为上片和下片,你们看,上下片之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B如果学生读错“莲蓬”,教师点拨:词,讲究平仄押韵,同学们,你们发现上片词每句的最后一字读音有什么特点?("小、草、好、媪);那下片词押韵是——东、笼、蓬"。所以这应该读成溪头卧剥莲蓬(二声)。
6出示词的节奏划分《课件》,哪个同学再试试,读出词的节奏
7师范读: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韵味,我也想来读读。
8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指生回答 )
8出示课件:(课文的图)这些画面连起来就是这幅乡村生活图。这一幅幅画面,文中是用哪个字串起来的?(溪)
9请看这幅图,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旁----(中儿正织鸡笼)溪头——(小儿剥莲蓬)
10词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细品词句,感悟情趣。
(一)学习上片
1师:咱们先来学习上片词,谁来读?同学们仔细听,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乡村人家的?学生圈画——茅檐,草、溪、翁媪。
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借助课文注释,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想象一下,茅屋、青草、小溪,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画呢?
4.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生1美丽;生2清秀;生3:宁静(板书)
4.师:这些景色,虽是乡村最平常的,却让人感受到乡村的清幽和秀美。
让我们读出它的美吧!
5.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
A相机解释吴音
B相媚好:是互相逗乐、打趣的意思,媚是女字旁,你能猜出是怎样说话?打趣吗?
6.如果你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出:翁媪相互取乐,真有闲情呀!;他们多么相亲相爱呀;他们真会享受生活哟)板书 情
7. 作者还可能会想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出示资料,自由读【辛弃疾,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方,亲眼目睹了人们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南宋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他来到远离战火的江西信州(今上饶)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晚年闲居农村时写的。】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想想诗人看到翁媪相媚好,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慨?
生: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妇,这样有闲情呀
生:信州远离战火,百姓的生活才这样平静、安详
8.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词吧!指读,评价(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老两口的幸福和甜蜜;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他们的羡慕)
9.师:在音乐声中再一起来回味这令人迷醉的美景吧!连起来读上片,试着唱读,配乐背诵。
(二)学习下片
过渡:上片写了翁媪喝酒取乐;那下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1.指名读下片,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读懂了哪句?
(引导学生理解到,大儿在豆田除草;中儿在门前编织鸡笼,从这句词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很勤快;兄弟承担家务及劳动,让年迈的父母在家安享晚年,很孝顺)
2.重点体会“小儿”的淘气、童趣。
A那么在作者眼里最快乐、最喜悦的是谁?读读写小儿的句子。
出示:最喜……莲蓬
b理解亡赖,师:亡赖可不是现代撒泼刁蛮的意思啊!出示:古今异义,在文中就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C从哪个动作可看出来他淘气、顽皮?板书:卧
d“卧”,意思是——躺下休息,无所关注。
e卧,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趴、躺
放进句子读读,感觉怎样?(写了一种姿态,看不出顽皮)
为什么用“卧”呢?
(1)卧,可以是——侧卧、仰卧、俯卧、屈卧……(姿态多,把小儿的顽皮写得活灵活现)(建议这里不要说,直接引导学生写,然后让两个学生写后交流)
(2)想象一下,小儿各种卧姿可能会怎样剥莲蓬,怎样吃莲蓬?指生说。
(一会趴着剥,两只小脚丫还不停地乱蹬;一会儿侧卧着剥莲蓬,一会儿又躺着剥,有时还把莲蓬往上一扔抛到嘴里吃。)
(3)小练笔:师:淘气顽皮的小儿真有趣,拿起你的笔把他卧剥莲蓬的样子写下来吧!
6.小结:同学们,一个“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写出来了。在诗人的笔下,儿童的情和趣还藏在哪些字中呢?(板书:趣)
链接——写乡村孩童的诗句。师:农村孩子在干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有趣?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雨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童子柳荫眠正着(zhao),一牛吃过柳阴西。
小结:辛弃疾用质朴、直白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了乡村孩童的淘气、活泼。
7指导读“小儿……”: 师:多可爱的孩子啊,谁能把他淘气、顽皮的样子读出来呢?
8.连起来读背下片。
(三)配乐诵读全词。体会乡村人家的安详。(多种方式,充分诵读,让学生能背诵)
配乐诵读:师: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趣事让人忍俊不禁,在音乐声中再一起来感受这充满情趣的农村生活吧!
诗人笔下最开心最无忧无虑是——小儿,你从词中哪个字看出来了?——(喜)
相机出示喜的解释喜,本义:快乐、高兴。
乐也。——《说文》
诗人笔下喜的还有——翁媪相媚好;大儿中儿劳动的快乐,咱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生活得——快乐、幸福、安祥
四、总结写法(教师直接小结即可,不需要提问,否则时间不够)
今天我们学的词写了怎样的乡村生活?诗人是怎样写出生活的情趣?
——宁静的乡村,祥和的人家。诗人借景、写人、叙事抒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令人迷醉的乡村生活图。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诗人写的田园生活诗,体会体会其间的妙处!
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乡村 生活 翁媪 媚
大儿 锄
中儿 织 喜
小儿 剥
景 人 事 情
《清平乐 村居》说课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 媪 锄 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 莲蓬”等词语。。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4.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无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