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人格培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邵晓玲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83月27

地点

马小五1五6班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11

实到人数

11

主持人

邵晓玲

活动

形式

教研课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以教研课为依托,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阅读习惯,涵养品格发展。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1、张晓丹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

2、蒋军艳老师执教《谈礼貌》

3、执教老师说课

4、听课老师评课

5、金玉、许叶两位老师主评

6、徐亚洁校长总结

 

此次研讨活动十分成功,科研的热情高涨,执教老师热情洋溢,听课老师畅所欲言,坐镇领导高屋建瓴,整个活动让在座每位课题组组员受益匪浅。

 

填表人      邵晓玲         

 

http://www.mhxx.wj.czedu.cn/html/article885668.html

备课组第六周教研活动具体安排

发布时间:2018-03-30   点击:116   来源:原创   作者:金玉

马小教育集团备课组第六周教研活动具体安排 

备课组

主讲人

内容

地点

时间

组长

一语

王红梅

集体备课

一2班

下周二3:30_5:00

蒋素芬

二语

胡小洁、张亚娟

观看许嫣娜教学视频《识字8》 

二2班

 

周2下午3:50——5点

张亚娟

三语

汪潮

集体备课《荷花》第二课时

三办

周2下午3:00-4:30

汪潮

四语

管亚娟

孙静芳

集体备课

 

四办

下周一下午3:00~4:30

张春燕

五语

蒋军艳

金玉

集体备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五办

五周2上午

第三节课开始

邵晓玲

六语

沈斐

 

《山谷中的谜底》,执教者:耿明霞

六(5)班

下周二下午第一、二节课

潘兴芳

低数

白舜华  吴鸣凤  邹寒琴

集体备课 

一办

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开始

邹寒琴

中数

徐小停

集体备课

四办

周一下午1:00

徐小婷

高数

徐峥

徐艳

徐峥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徐艳 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费亚新 式与方程

五1 

六5 

六2

周三下午

徐峥

中英

马慜晖

说课   

马小英语办

周一下午三点

曹芳

高英

邹秀娣,李莉

观看省评优课名师录像《Project1 My school life》

英语办公室

周日下午第一二节课

郑丽虹

术科

全体术科老师

自主分散进行上课

马小采小

第六周

徐伟杰

                                                                       课程中心

2018、3

http://www.mhxx.wj.czedu.cn/html/article884345.html

马小五年级语文组开展三月份教学研讨

发布时间:2018-03-27   点击:42   来源:原创   作者:张晓丹

3月27日下午,马小教育集团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围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人格特质的培养”这一研究专题,进行了高年段长文短教的大胆尝试,马小本部和采菱小学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准时出席,徐亚洁副校长也全程参与了活动。

首先,蒋军艳和张晓丹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说勤奋》和《我和祖父的园子》,两位老师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了两篇课文的完整教学。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教者,造就了不同的课堂精彩。

接着,备课组成员围绕这两节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尝试高效且成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说理文的教学,蒋老师不仅关注“说什么理”,更关注“如何说理”,从中揣摩说理方法和表达规律,将“情感渗透”和“学以致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情感熏陶,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一般写法。而张老师这节课实现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教学超越,她对教材的独特解读,精当地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再加上丰富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还不同的文本以相应的教学情调,使课堂又多了一份诗意的润泽。

    最后,徐亚洁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她肯定了两位骨干教师对语文教学不减的热情与研究的态度,并指出:实施课堂教学需要有取有舍,唯有立足一课一得,课才会上得有实效。不同的文章,不一样的得失,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作为一线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牢牢抓住其中一个点激活全文,联系经验,迁移拓展,训练能力,这便是语文之魂。

(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供稿;撰稿:张晓丹、蒋军艳;摄影:邵晓玲)

 

图片1.png

 

图片2.png

 

我和祖父的园子

马杭中心小学  张晓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文中短句表达的方法。

4、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词句感悟作者童年在院子里的自由与快乐。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文中短句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人文串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课,齐读课题。(板贴)

2、先来认识一个人。板书:萧红。指名读介绍(1911——1942)本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呼兰县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3、她与课文有什么关系?(两种表达方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4、再来看一本书《呼兰河传》出示书本,它和课文的关系,你们知道吗?

5、这个三个内容连起来介绍一下。

6、老师还要来写一个词“回忆”,什么意思?

7、这个词语与课文的关系呢?(课文就是是萧红回忆自己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事物。

1、萧红在课文里回忆了哪些内容呢?打开课文,读读、想想、圈圈。

2、交流:

(1)写了人:祖父和我

(2)写了物:蜂子  蝴蝶  蜻蜓  蚂蚱 (昆虫)集中在课文的第二小节,指名读

             倭瓜  黄瓜  玉米       (庄稼)集中在课文的13小节,指名读

(3)写了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干农活)课文的312小节,指名分小节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自由与快乐。

1、文章虽长,不难读但要真正读懂文字里蕴涵的情感也不容易。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又为什么只想起这些呢?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不是比喻句、拟人句,也不是排比句,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

2生读、画、汇报

3、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愿意……就……)

4、如果要大家现场背出了,也不难。为什么?(句子的结构相似,反复呈现。)

5、那我们就反反复复的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觉?(自由,放松,自在,无拘无束)

6、独特的写法写出了特别的心情,读着这一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带着这份心情,说说你在园子里还看到了什么?(愿意……就……)

7对,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找找。

8、出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还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9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10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又体会到什么心情?()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

11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我”是在真劳动?(笑)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干什么?

请你读一读第3~12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

生默读、寻找依据。

12请同学们再看看找的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13还有其他的例子吗?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14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15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有什么后续行动吗?

16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17、从对话中,祖父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三个笑)

18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

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非常快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19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20但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笑)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这个园子里的植物,祖父都不管他们。

师:你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植物都有人管?

生:因为祖父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其他园子里的植物想长却不能长?(笑)

生:我觉得就是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

师:嗯,有点意思了,他认为这是“借景抒情”。

生:这是萧红的想像。

生:萧红看到蝴蝶、蜜蜂自由飞,她就觉得它们也快乐。

21、她看到蝴蝶、蜜蜂自由飞,动物快乐萧红自己也就快乐。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22、但长大后的萧红并不快乐,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出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23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呼兰河传》里。

师: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了心里。

24、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什么样的园子?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1、整体感知;2、精读品悟;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 “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教学312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轻声地、自由地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快乐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交流,品析,再次指导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教学第12自然段时,品析“我”是怎么浇菜的?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和短语“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说说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20  谈 礼 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重要意义)

3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抛砖引玉,直击礼貌话题

1年级的时候,我们举行了成长仪式,除了这个仪式,还有哪些?

指名背诵“八礼四仪”:7岁入学,12岁成长,14岁青春,18岁成人
2还有哪些“八礼”呢?
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20谈礼貌(板书课题,你们觉得课文谈论的是哪一礼?

二 传承传统,理解“古训”。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她有句古训:(出示古训)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

这句话出自《礼记》,古人遗传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准则。

请同学们把这句古训读一读,指名读

这句古训是什么意思? 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书中就有它的解释, 看谁先找到。 (出示解释)(齐读)

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2那么,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一起读一读。(出示观点)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板书:提出观点: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3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还列举了几个例子。

4自由朗读24自然段,交流并概括三个事例;问路、踩裙、理发(板书)

三 精品故事,领悟礼貌。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1)你从哪里看出岳飞的彬彬有礼?

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

(体会他的动作、语言)是啊,下马表示对人尊敬。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了。

(2)谁想来做一回彬彬有礼的岳飞呢?指导读。

(3)当老者看到岳飞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就是所谓的“礼到人心暖”。)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牛皋这个人物呢?

(牛皋特别无理,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说明礼貌的重要性。)

(1)牛皋的无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谁能把牛皋的无理表现出来?

(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

(2)如果我是这位老者,一定不告诉你,事实证明,他问到路了吗?

3是啊,他们的态度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应该有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出示)

(1)这是一句俗语,什么意思?(生说)说的真好,礼貌待人的好处就在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

(2)像这样古训俗语,平时我们要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表达的时候语言就可以丰富、精准、有说服力。(板书:引用古训俗语)

(3)学完了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表达方法。(正反对比、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

4是的,作者将故事与道理紧密结合,很有说服力。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出示学法)

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找出故事中表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关键词句,朗读体会。

(二)略读故事踩裙和理发

1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学法, 自学第二、三两个小故事。

师巡视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过渡:许多同学很会学习, 既能绘声绘色地读书, 又作了认真的批注。下面我们先交流第二个故事:踩裙

1)指名读第3小节

2)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女青年和小学生的态度如何?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的礼貌表现出来)

4)设想一下,如果两人不讲礼貌,会怎样?可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啊。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出示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7)小结:是啊,当我们无意犯错时,要主动道歉,因为——(男同学读)

当我们被无意冒犯时,要懂得原谅,因为——(女同学读)

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周总理对于礼貌又有怎样的诠释呢?

(1)指名读第4小结

(2)周总理是谁? 故事中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抓住“安慰”“幸亏”和三个" 您" 体会) 周总理不愧是国家总理,他真是一个有礼貌,又有修养的人。

(3)那么朱师傅在这前后又有什么反应呢?(由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动)

4)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朱师傅的心理变化吗?

(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周总理的道德修养)

5)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作用可真大呀,它把这次的意外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6)难怪作者说——出示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四、回归全文,感知写法

1再来看看这三件事,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

(1)我们看,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他一开始举的是谁的例子?(古代的)

(2)后面的呢?(现代的)

(3)古人要讲礼貌,现代人也要讲礼貌。还有什么人要讲礼貌?如,“踩裙”是谁讲礼貌?

(小孩和青年)

(4)“理发”中是谁讲礼貌?(领导人)

(5)普通人也要讲礼貌,领导人也要讲礼貌;小孩讲礼貌,大人也要讲礼貌;古代人讲礼貌,现代人也要讲礼貌。古人、今人;大人,小孩;平常人,领导人,人人都要讲礼貌。作者选取事例的时候考虑真周到,选择了典型事例,(板书“选取典型事例”)这样就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如果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的话,就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

2那这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呢?谈的都是礼貌待人,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

(板书:摆事实 讲道理)

3过渡: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礼貌待人意义重大啊!(出示填一填) 这个练习你会吗?

出示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可以( ),可以( ),可以( )??

4说的真好,难怪作者在最后会这样说——

出示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师板书:总结归纳:和谐 美好)

总结课文 了解说理性文章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作者一开头提出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举出三个事例,证明了谈礼貌的重要性,最后总结观点。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说理文,也叫作议论文。我们之前学过这样的文章吗?(可以谈谈《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

温故:五年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表达方法。

提出观点:由太极洞内一大奇观,引出观点:做任何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举例论证:“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雨水”正反事例加以说明;

总结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事。

温故:四年上册《说勤奋》

提出观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举例论证:1司马光“警枕”自勉。19年时间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童第周,勤能补拙。生物界产生巨大影响。

总结观点: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

所以说,说理文一般都是开篇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六拓宽思路练应用

让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是谈礼貌的。除了谈礼貌,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谈什么?

谈文明、谈理财、谈国学……

2比如说,这个同学经常浪费时间,我们可以跟他谈什么?

3这些话题,我们可以试着自己写一写,锻炼我们说理的能力。

 

 

 

 

【板  书】

20谈礼貌

提出观点:礼貌待人  优良传统

           问路

 

举例论证: 踩裙

古-----今

小孩---大人    理发

百姓---总理

归纳总结礼貌待人  社会生活美好

 

 

引用古训俗语

选取典型事例

摆事实讲道理

 

《谈礼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第五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操等。文章通过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需要教师自己从课文和相关资源中去寻找、发现。《谈礼貌》这一类说理性文章,很容易围绕课文内容大谈礼貌对人的意义,把语文课异化成思品课。这节课不仅关注说什么理,更关注如何说理,思考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从中揣摩说理方法和表达规律。根据说理文的特点以及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确定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1.学习引用的说理方法;2.学习以事说理的段落结构;3.运用引用以事说理的方法进行说写训练。这几项教学内容都指向了语文方法掌握和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适切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