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8年4月17日 | 地点 | 马小五1班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11人 | 实到人数 | 11人 | |
主持人 | 邵晓玲 | 活动 形式 | 教研课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以教研课为依托,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阅读习惯,涵养品格发展。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1、徐慧英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 2、邵晓玲老师执教《谈礼貌》 3、执教老师说课 4、听课老师评课 5、宋勤民、蒋军艳两位老师主评 6、金玉校长总结 | |||||||
评
价 | 此次研讨活动十分成功,科研的热情高涨,执教老师热情洋溢,听课老师畅所欲言,坐镇领导高屋建瓴,整个活动让在座每位课题组组员受益匪浅。 |
填表人 邵晓玲
马小五年级语文组开展四月份教学研讨
4月17日,马小教育集团五年级语文备课组教研活动再次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邵晓玲老师和徐慧英老师分别执教《谈礼貌》《我和祖父的园子》。活动主题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人格特质的培养”。活动流程为:执教,观察,说课,梳理,倾听,分享。
邵老师的教学清新和煦,如春风化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理、抓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论证道理思路的清晰,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徐老师的教学淡定睿智,如银针巧度。这节课实现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教学超越,她对教材的独特解读,精当地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使课堂又多了一份诗意的润泽。
课后研讨中,听课老师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上课老师的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研讨氛围浓郁,教师参与积极,讨论热烈,有观点的碰撞,更有对自己教学的反观与审视。
(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供稿;撰稿:邵晓玲;摄影:张晓丹)
20、谈礼貌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八礼四仪的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谈礼貌》 这是谈的哪一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
二、了解说理文特点,明确作者观点
1、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说理文,
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说理文吗?《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
2、这些说理文是怎么说理的?(提出观点、举例证明、总结观点)
3、《谈礼貌》这课说的是什么理?又是怎样说理的?
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谁先找到作者要说什么理?
交流出示:
齐读
三、学习第一节,理解古训
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课文开头引用了古训,出示:
这句话出自《礼记》,是古人遗传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准则。
2、这句古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读第一小节,谁来找到它的解释,出示:
3、理解后再来读这句古训……意思是说:……
4、作者引用古训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更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接下来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5、自由读2——4小节,思考举了那几个事例?
交流概括?问路、踩裙、理发
6、这部分单单写这三件事吗?还写了什么?前面叙事,后面说理,这叫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写增强了说理文的深刻性、富有感染力。
四、学习第二节:问路事件
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路事件,指名读第2小节。思考:两人同样是向老者问路,结果为什么不同?
出示问路句子:
2、仔细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牛皋的无礼?哪里体会到岳飞的有礼貌?
3、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的?一个彬彬有礼,一个傲慢无礼,一正一反,这种写法叫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4、如果你是那位老者,面对两个问路人,心里会怎么想?
学生交流
5、小结:是啊,他们的态度不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所以当我们有求于人的时候,应该讲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教生字“嫌”意思是嫌弃,换部首?
6、这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和引用古训一样,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增强说理文的说服力。平时我们要多多积累这样的古训、俗语、甚至是名言警句,老师这里有一些大家看看
五、学习第三小节:踩裙事件
1、过渡:有求于人时,要有礼貌,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当你不小心犯错,有失于人时更要有礼貌,请一个同学来读踩裙事件。
2、是什么避免了一场纠纷?
3、想象一下:如果小学生和女青年都不讲礼貌,会怎样?
老师来演女青年,同学演小学生
不演了,再演要打起来了,为了一件小小的踩裙事件,闹到这般田地大可不必,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幸亏小学生和女青年是有礼貌的人,才避免了一场纠纷,因此说:……
六、学习第四小节:理发事件
1、过渡:踩裙子事件是你有失于人,那么理发事件就是——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
朱师傅不小心刮破了周总理的脸,最应该讲礼貌的是谁?他讲礼貌了吗?
2、课文重点写了周总理,找出描写周总理的句子,出示:
你看到了怎样的周总理?(宽容、和蔼)
3、是呀,周总理不但不怪朱师傅,反而还安慰他,思想境界多高啊,可见……
七、生活拓展,说话练习
1、三个事例学完了,每一个都说明了礼貌的重要性,礼貌待人的好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很多,谁来说说?如果加上一两句评价,这样你就和作者一样在谈礼貌了。
(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俗语古训或者名言等)
2、你看,关于礼貌待人的事例这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来写呢?
(人物:古代人、现代人、大人、小孩、普通人、领导人,人人要讲礼貌)
(内容:三种不同情况:有求于人时,有失于人时,被人冒犯时,时时要讲礼貌)
作者在选取材料时考虑真周到,这就是做到了:选取典型事例
3、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意义重大啊!难怪作者在最后这样说: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20、《谈礼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列举了正反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说明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大意义。
第五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操等。学习《谈礼貌》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先整体到部分的预习步骤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①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②为什么以“谈礼貌”为题。③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④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让学生把预习中的收获与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这样即整体感知了课文,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后,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美好。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让学生从小养成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这一重难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等。在读中感情,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从小学会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三、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说教法学法
《谈礼貌》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体会使用礼貌语言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教学中,我采用“设疑问难”、“圈画批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将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词,划分段落,写出段意,整体感知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进行口语交际。
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
(一)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是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的学习牵线搭桥,是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的。所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通过前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上节课读懂了什么?
2、作者是怎样跟我们谈礼貌的?文中写了几个小故事?为什么要用这些小故事来跟我们谈礼貌?
(二)导学达标
1、读书指导法
我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概括故事的小标题。
2、精读故事一:问路
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师生评价。然后幻灯出示以下思考题:
(1)岳飞和牛皋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如果你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么想?
(3)怎样读这个故事?谁来试一试,并佩上动作来读读?
(4)两个人同样问路,为什么牛皋受到责骂?而岳飞却得到耐心的指点呢?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一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带着问题去读去想,突出了“一边读,一边想”这一重点。我再抓住重难点的地方进行点拔。如:描写人物,一般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学生很快就懂得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我再一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故事道理。
这样,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方位受到训练,突破了这一故事的重难点,提高了阅读能力。
3、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读故事——明道理——悟写法。
4、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3、4自然段。要求学生留下读书笔记,设计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5、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划出中心句。
齐读——个别读——再齐读——然后背诵
学生在读中明白了道理,重视读书,熟读成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
6、看板书,总结全文
(三)作业(幻灯出示,让学生说说)
1、这篇课文讲了 个小故事,证明了谈礼貌的好处,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 。
2、说说句子的意思,再抄写。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2)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口语交际。
小明到商店买钢笔,可是不认识去商店的路,于是,他去问路边的交警叔叔,他说 。
这一作业的设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感知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文中短句重复结构表达的方法。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词句感悟作者童年在院子里的自由与快乐。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文中短句重复结构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课文作者是谁?
2、通过预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萧红、《呼兰河传》吗?
萧红:本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呼兰县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洛神:洛水女神,名宓妃,中国先秦神话中的女神。
3、小结过渡:课文就是萧红描写自己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萧红走进童年的回忆,去看看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好玩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事物。
1、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萧红在课文里回忆了哪些内容呢?可以围绕写了哪些人?哪些物?哪些事?读读、想想、圈圈。板书:人、物、事
3、交流:
(1)人:祖父和我
呼兰河这个美丽的地方生活着许多人包括萧红的亲人,但文章一开头是这样写的(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看来,祖父在萧红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物:蜂子 蝴蝶 蜻蜓 蚂蚱 (昆虫)
大屏幕出示词语:这些都是昆虫(板书:昆虫)
倭瓜 黄瓜 玉米
倭瓜是什么?就是小南瓜。这些都是农作物(板书:农作物)
(3)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这些事都是干的农活(板书:干农活)
文章对物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2、13)对干农活这些事呢?(课文的3—12小节)
三、再读课文,体会物的自由与快乐。
1、让我们跟随萧红,先去祖父的园子里看看这些小虫子吧!(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
2、你觉得这园子怎么样?(很大,很漂亮,充满生机)确实,有了这些小虫子的点缀,祖父的园子就真成了萧红童年的乐园。
3、让我们走近一些,再仔细瞧瞧那些农作物。(出示第13小节,指名读)
4、这一段话中,有些语句很特别,也很有意思,你发现了吗?请个同学再来读读。
5、说说你们的发现。出示文字,特别在哪里?(句子结构相似,同一个内容在反复出现)
6、哪个内容?(出示句式:愿意 就 ,愿意 ,就 。)
那我们就来反复地读读。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觉?(自由,放松,自在,无拘无束)板书:自由
7、那就请你也自由、放松地来说一句。
8、我们说,独特的写法是为了写出了特别的心情,读着这一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
9、对,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再找找。
11、出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还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12、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13、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又体会到什么心情?()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14: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
15、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干农活——(生接)(迟疑)我就干农活。“我”是真的在干农活吗?(笑)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干什么?(瞎胡闹)
四、深入文本,感受人的自由。
1、请你读一读第3~12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
2、生默读、寻找依据。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究竟做了什么?
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3、还有其他的例子吗?(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4、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5、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怎样做?
6、祖父是怎么做的,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出示段落)
7、从对话中,祖父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三个笑)
8、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非常快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9、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板书:童年)
10、在萧红笔下,园子里的农作物、昆虫也是那么自由、快乐。它们有情感吗?萧红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萧红的想象,因为她是自由的,所以觉得它们也是自由的,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这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11、同学们,你们能否大胆猜测一下,萧红为什么要回忆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可能她长大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12、但长大后的萧红并不快乐,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9岁生母病故,继母与她不喜欢她,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一般的妇女一样,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
13、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
出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14、所以,与其说是学一篇课文,倒不如去读一本书,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懂了这个人。下课后,老师只留一个作业,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去读一读《呼兰河传》,写下你对这本书,这个人的认识!
四、作业
语补
徐惠英
2018、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