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现在已经将教学反思纳入了每一节课中,那么学生的反思习惯又该如何培养呢?学生的反思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反思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引领,方能收到实效。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促使其养成习惯?
一、检验计算——反思解题结果
好多学生考试的时候,在计算方面失分多,学生乃至家长常常归结为:不细心、不踏实。其实,很多情况下问题出在计算方法、能力、技巧等方面。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最后结果进行自我评判的习惯。心理上重视了检验之后,才知道学生通过检验,会自己理清计算中的很多问题。自我评判的方式很多,检验是其中一种。学生常用重算一遍、互逆运算、将答案代人原题等检验方法反思数量结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检验认识不足,甚至嫌烦,因而表现出怠惰。怎么办? 为了让学生在计算中愉快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学生行为,我大胆引进了“估算”,由于估算很便捷,所以,学生非常乐意用此方法先来估一估自己的结果,发现有误差了会立即查找原因,此时的检验就成了学生的内需。如计算38×209,好多同学会这样写竖式: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估算,40×210,用估算的结果(8400)反思其竖式结果。当学生发觉与正确结果相差甚远,会急着查找:计算过程中到底哪儿出了错?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一箭三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数感。
二、验证思路——反思逻辑意义
验证与检验相比,在检验基础上提升了一步。在实际教学中,验证通常表现为:让学生由实践操作来证明或用已知的数学公理、结论等理性分析来论证未知的发现或结论。
三、贯通方法——反思解题策略
贯通较之验证又上升了一大步。解决问题后,要常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解题策略,表现在两方面:(1)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探索更简单的解题途径;(2)思考有无规律可循,或进行可逆变换主动建构,达到“举一反三”。
可以这样说,反思既是学生的智力活动,更是学生的情感活动。反思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对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能力都非常重要。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反思等于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扇宽敞之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彩色大道。反思力已成为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所以,我们需要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促使学生反思;我们需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自觉养成反思的习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