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马小数学高年级组3月份课题组活动(2018.3)
发布时间:2018-04-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莲娣

第四周教研活动具体安排

发布时间:2018-03-16   点击:184   来源:原创   作者:金玉

马小教育集团备课组第四周教研活动具体安排 

备课组

主讲人

内容

地点

时间

组长

一语

蒋素芬

 

教材分析第三,四单元

一5班

下周二3:30_4:50

蒋素芬

二语

李晗

卜祥琴

 

第一节课张亚娟《蜗牛的奖杯》第一课时
第二节课胡小洁《蜗牛的奖杯》第二课时

二2班

二5班

 

周2上午

第一、二、三节

 

张亚娟

三语

周凤宇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

三(6)班

2上午第一、二节

汪潮

四语

钱红梅

孙静芳

张春燕《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一课时

李维《“番茄太阳”》第一课时

四6班  四3班

下周二上午一二两节

 

张春燕

五语

金玉

许叶

 

 

蒋军艳《谈礼貌》第一课时,张晓丹《我和祖父的儿子》第一课时,

五2班

五1班

五周2下午

第一二节课加晚辅导课。

邵晓玲

六语

方燕

内容:六年级下册各单元复习重点。

六办

周四下午2:20-3:20

潘兴芳

低数

 李亚 

吴鸣凤

第一节认识方向(东南西北)

第二节我们认识的数

采菱小学二(2)

一(6)

四周三上午第一、二、三节

 

 

邹寒琴

中数

赵红

杨建媛

微课

 

四办

下周四两节课后

徐小婷

高数

张莲娣

梅英

分数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 

 

五3 

六6 

周三下午两节课

徐峥

中英

高漉菲

曹芳

第一节Unit4 Where's the bird? 第一课时  

第二节  Uni4 Drawing in the park 第二课时

录播室

 

周四上午第一第二节课

曹芳

高英

尹丽萍

毛兰 

尹丽萍 六下Project1 Being a good student   

毛兰  五下Unit4 Seeing a  doctor 

录播室

 

4下午

第一二节课加晚辅导课。

郑丽虹

术科

李晓冉

三年级《编花篮》

采菱小学音乐教室

周三上午第一二节课

徐伟杰

                                                                       

课程中心

2018316

 

马小举行“概念建构”数学组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8-03-22   点击:204   来源:原创   作者:梅英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因其抽象、严谨的特性而具一定的教学难度,也因此颇具研究性。

3月21日下午,马小教育集团高年级全体数学教师齐聚马小本部,以课带研,深入开展以“概念建构”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聆听了梅英老师执教《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梅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分析思考、逐步得出规律,引领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感性—理性、活动多样,手段丰富,很好地突破了认知难点。

接着由张连娣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

听完课,高年级数学教研组的所有成员齐聚五年级办公室。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说课后大家各抒己见,大家纷纷结合所听的两堂课对概念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屏弃“死概念就灌输”的老套路,应该结合实际,让概念学习在做中学,比较自然地建构起来。

本次的研讨活动让参与者对概念教学再一次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概念教学的路上我们还要不断探索。

       (马小教育集团供稿 撰稿:梅英  张莲娣 摄影:徐峥)

 

3.jpg

  分数的意义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张莲娣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2页例1,练一练1、2,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归纳、评价,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寻找切入点

1、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就学习过分数,你们还记得吗?

2、教师出示,这是什么数?你已经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3、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分数的意义。(揭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单位“1”

那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给的材料上的例题,用分数来表示每个图中涂色的部分,写好后再想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谁愿意和大家说说是怎样填写的?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分数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看来同学们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哪谁来说说表示什么呢? (板书:平均分)

表示什么呢?又表示什么呢?又表示什么呢?

你们看,这里的是把(6个圆 )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 1份 ),也就是(  )。

那么这些分数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呢?

第四幅图和前三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呢?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你们看,一块饼是一个物体、长方形是一个图形、一米的线段是一个计量单位、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单位“1”。(板书单位1)你们看这里的“1”,老师给它加了双引号,它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和我们以前所学的1有什么不同呢?小组里交流一下。

谁能和大家说一说?(以前所学的1只能表示1个,现在学的1可以表示许多许多)

看来单位1很神奇,它可以表示一块饼、一个长方形、一个一米长的线段,还可以表示6个圆组成的一个整体,

8、那你认为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学们说的这么多,我们都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2、探究分数意义

看来单位1的本领可真大,那你能说说黑板上这些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呢?(板书:4份、8份、5份、3份)(1份、5份、3份、1份)

像这样的分数你能再说出一个吗?并能说出它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吗?(板书其中两个分数)

4份、8份、5份、3份,我们能说的完吗?(用省略号表示)

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呢?(板书: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多少份?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表示?(板书: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作分数)

谁来说说什么是分数?那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

3、认识分数单位

同学们,我们这学期学过小数,小数有计数单位,那分数有计数单位吗?请同学们看老师发的那张打印的材料。

谁来给大家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那你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和他们的分数单位,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说说这些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深化认识,巩固练习

过关练习

第一关

1、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是否正确。

 

 

    (  )      (  )    (  )     (  )

2、练习八第4题。

第二关

看打印纸上的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

第三关

1、把单位“1”平均分成a份,表示这样的b份的分数是(   ),分数单位是(   )。

2、分数单位是 的分数你能说出几个?

3、观察上面图形,阴影部分占长方形的(     ),占正方形的(    )占整个图形的(    )。

为什么同样是1份,却有三个不同的分数呢?

第四关

完成练一练第2题。

这里的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当平均分成6份后又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六、游戏:分糖果。

盒子里有一些糖果,让其中一个学生拿出它的三分之一,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让一位同学拿出剩下的三分之一,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分的。

最后问学生:两位学生都拿了三分之一,为什么这两位学生所得糖果的颗数不一样?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分数单位

一个物体           4份              1份                               

一个计量单位       8份              5份                              

  5份              3份                              

  3份              1份                                

 

……              ……                ……          ……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执教:梅英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课本第62-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对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等术语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件演示成语《水涨船高》的动画,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一则什么成语。

     提问:(1)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船的高度随着水的高度而上升)

    总结,也就是说船的高度随着水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2、练习:考考你,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1)小明买《扬子晚报》,数量与总价          

   2)同样一台织布机,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3)放羊人的年龄和羊的只数

   4)圆的直径和周长

     每一题请学生说明理由

    3、提问:同学们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或学习中这样的相关联的量吗?

    4、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那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发现规律,初步认识正比例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谈话: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依次出示问题,思考后指名回答.

   ①找一找: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想一想:相关联的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思考后,同桌交流。

   【预设】

    1:路程和时间都在变化

    2:路程越长用的时间越多

    生:3路程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也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老师鼓励并且引导学生找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③验证发现:指名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学生回答表示速度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师再问这个比值也就是速度变吗?我们在它边上标明:一定,也就是不变的意思。

    总结,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

    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课本62页的一段文字,划出重点的句子。

    读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齐读。

    2、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意义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试着完成下面一题。出示试一试表格。

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2)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

    ①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如何变化的?

    ②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③这个比值表示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④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3、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意义

   1)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同桌交流

    预设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预设2: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预设3:两种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

    谈话:通常情况下,我们用xy分别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做63页练一练以及补充一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3)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得出了正比例的一般关系式:

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应该符合哪几个条件?关键看什么?

   4)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能找到类似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吗?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3、做练习十三第3题。

    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先在小组里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再在班内交流。

    小结: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四、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受?

     谈话: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学会了正比例,知道了正比例的含义,通过今天的学习很开心。。。

     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引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