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欲望向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决定命运的真正所在。
自我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经验自我,即客观我(Me),包括物质自我、社群自我和精神自我,是被觉知的自我,是能被主观我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或个体对自己的相关认知。纯粹自我,即主观我(I),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是觉知的自我或知情者的自我,是自我反省时对自己特征的意识,知情者自我是一个积极的观察着、发起人及行为的协调者。自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认知过程,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号,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二者不断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人类的自我认知是在个体自身与客观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就是能自我觉知,即能区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物体。婴儿在8个月之前不能区分自己的镜像和其他婴儿的形象,这意味着该年龄阶段的婴儿无法进行自我与他人差别的判断,并未萌生自我认知。9-12个月时,儿童能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说明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大约到15个月,儿童的主体我得到明确发展,能完全区分自己与他人动作的不同。大约到18个月,儿童的客体我逐步发展起来,开始能够把自己当做客体来认识。24个月左右时,儿童具备了使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即用“我”、“你”等代词区分自我与他人。4岁左右的儿童会出现内在自我和外在非我之间界限的意识,领会到他自己的有些想法不可以让别人知道,产生秘密概念和说谎意识。
自我发展的关键是自我扩展,所有物不断扩展自我,形成了自我感,自我边界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自我边界是个体主观自我感的界限,用以区分自我和非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与非自我不断分化,分化导致了自我边界的出现。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包含了相关他人、属于自己的物品、经历过的事件、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和自己的信念等不同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个体表征自我的手段,体现了主体我通过客体我来表征的特点。
主体我与客体我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这是自我所独具的主宰与被动的双重性的体现。一个人的自我边界始终是变化着的,婴幼儿时期主要是以身体为界限对疼痛、饥饿、冷热的反应。随着与自我有关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儿童的自我感会越来越明确,自我边界不断扩张,不同的人或事物,包括一些地方、喜欢的物品、观点或信念等,都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进入到自我的边界中。但同时,由于种种变故,代表自我中的一些内容也会消逝,比如,居住的流动性使人们远离故土,以及亲人的亡故、朋友的背叛、信念的冲突或丧失等,则会使得自我边界进行相应地缩减。
身体自我与身体自我边界
人的身体虽然是脆弱和暂时的,但却是自我感存在的基础,人类自我感的存在依赖于身体的生存。身体感受到自我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差异,可以称为这种体验为身体边界。皮肤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物质界限,能通过疼痛来感知并防御外来的侵害和感染,以此来区分自我与外部世界,是人重要的外部界限。
一方面,机体自动分辨自我身体不同部位的重要性,舍弃不危及生命的成分,维持生命的正常存在;另一方面,机体分辨环境中的不同威胁信息,以维持自我的正常生存。这两方面都是机体面临威胁的反应和决策,凸显了身体自我边界的存在及其功能。身体自我是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自我的基础,身体自我边界保证了自我正常的生存,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自我边界。
人际自我与人际自我边界
人们对事物和人的分类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区分自我与他人,就是划分自我的边界,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分类。这里所谓的自我边界,主要是基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人际自我边界。人际自我边界是个体区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即哪些人被包含在个体的自我图式中,哪些人被从自我图式中排除出去。
人类的核心动机是自我扩展,通过获得资源、视角和身份来提高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这种动机往往会引发建立和保持一个亲密关系的愿望,因为,建立亲密关系是人类自我扩展的基本手段,在亲密关系中,个体的自我包含了他人。自我的内群体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外群体不包含在自我中。因此,自我会自发地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内群体成员,包括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他们的成功骄傲,并且会慷慨地与他们分享资源。
意象自我与意象自我边界
意象自我是个体作为社会人最本质的表现之一,意象自我边界主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来区分自我与非我。个体出生之后就生活在某个社会文化环境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得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身份标志和精神世界。
自己的姓名、民族、国家、信物、故乡、职业、社会身份、宗教信仰甚至信念等都是个体独有的标志物,都具有表征自我的作用。这些标志物对自我产生的象征性或意义可能是先赋的,如民族、国家和故乡等,也可能是后天产生的意义,如信物或其他的所属物。有些是个体层面的表征,如姓名等,而有些则是群体层面的表征,如民族、国家等。无论是先赋的还是后天的,是个体层面的还是群体层面的,关键是,它们都与自我意识相关联,并对自我产生象征性或意义。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的心理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乃至决定着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在通往自我认知的道路上,文化因素是第一个路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谁,我们认为我们是谁,是由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所决定的。文化不仅对人们的社会特性具有塑造作用,同时文化期望也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观念。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举止行为,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