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 做与没做都可能“后悔”
发布时间:2018-04-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维

后悔(Regret),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情绪,甚至有研究表明,人类日常生活中口头表达的情感中“后悔”出现频率名列第二(Shimanoff,1984)。尽管如此常见,心理学对后悔研究的开创性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由卡纳曼和特沃斯基两位心理学家着手进行。在这之前,哲学甚至经济学都对后悔进行了研究。

 

后悔是什么

英语中的后悔(regret)一词同义于古挪威语中的gráta,表示哭泣。从词源学追溯看来,可发现后悔有三个含义(Landman,1987):

渴望的东西有所损失;

为自己的错误感到难过;

因超出某人控制范围或能力范围之外的情境引起的悲伤,伴随其他相关情绪。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后悔是一个包含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较为宽泛的概念。

相比之下,以下这位学者提出的后悔定义被更多人接受:

“后悔,是意识到现实状态(what is)不如假设中可能的状态(what might have been)好,而后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感觉。”(Sugden,1985)

换句话说,后悔是一种负面状态,它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导致后悔事件发生的自身角色上面。

后悔能使人们思考:负面后果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才能改变它,以及未来如何阻止它再次发生。但是,过度地陷入沉思反刍(rumination)也可能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然而,后悔又不是一个简单评估或判断优劣的过程,因为它也是一种确确实实的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情绪。它通常不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情绪,而是一种高级情绪,它也无法用单一清晰的面部表情来表示。研究发现,婴儿大约要到7岁开始才能感觉后悔。7岁的孩子会将现实中真实状态和可能出现的假设状态进行比较引发后悔情绪,而5岁的孩子还不会。

 

后悔与自责、内疚不一样

后悔有许多相近的概念,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是自责和内疚。

1. 自责

自责本身的定义是“因为过去错误产生的内疚感带来的一种痛苦情感。”它与后悔联系非常紧密,然而他们也有如下明确的区别:

1. 研究表明,自责的痛苦程度不及后悔(Russel & Mehrabian,1977)。

2. 其次,后悔与自责在不愉快程度、责任感和对事情的控制度上也有所不同。正如哲学家蒙田(Montaigne)指出,“那些超出我们能力的事情不会引起自责,但是会引起后悔。”

3. 第三,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只有明确地做了一件事才会自责,而内疚既可能因外显行为而产生,也可以因为一个邪恶的内在冲动而产生。

2. 内疚

内疚类似后悔,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判断(painful judgment)”(Fenichel,1945)。而且实验证明内疚和后悔的痛苦程度相当(Russel & Mehrabian,1977)。但是,后悔与内疚的区别在于:

你可以因“自己没有去做一件不道德却能获利的事情”而感到后悔,但你不会因此感到内疚。

另外,一个人可以后悔他的自主行为,可以后悔超出他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情,但内疚感通常是由于自己负有一定责任的事情引起的(Finagreete,1967;Roseman,1979,1982)。

你能分得清自己的不同的后悔吗?

1. 做 v.s. 不做

后悔可由做一件事还是没有做一件事划分,即分辨引起后悔的负面事件是通过做了(action)还是没做一件事(inaction)导致的(Kahneman &
Tversky)。

2. 短期 v.s. 长期

后悔也可分短期后悔长期后悔。短期后悔是指近期发生的后悔,长期后悔是指一生中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后悔(Gilovich & Medvec,1994)。通常短期后悔比较强烈,你会有想“抽自己一巴掌”的冲动,而长期后悔混合怀旧和忧伤

3. 因结果 v.s. 因过程

泽兰伯格和同事(Zeelenberg et al.,2002)把后悔分为后果后悔自责后悔

后果后悔:因为决策的结果不好(或相对不好)产生

自责后悔:倾向于因为决策过程的错误导致

4. 择劣后悔 v.s. 错优后悔

择劣后悔:指后悔是由于选择了一个不好的结果所产生

错优后悔:因错过了一个好结果而感到后悔(Ordonez et al.,1999)。

后悔感会得到调整吗?

后悔的时间性模型(temporal pattern to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吉洛维奇和梅德维克(Gilovich & Medvec,1994)第一个对真实的后悔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人一生中的长期后悔,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没做”比“做了”的后悔更突出。恰恰相反,短期后悔中,“做了”的后悔略强于“没做”的后悔。

为了解释这个差异,他们提出了时间性模型。该模型认为,一开始“做了”的后悔确实更强烈,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由于如下一系列心理机制的作用,导致“做了”的后悔得到了抑制,“没做”的后悔得到了加强,结果就反过来了:

1. 首先,人们更倾向于采取补救措施以减轻做了后悔的痛苦。由于个体通常对导致后悔的事件感到负有责任,他会试图做修补工作,比如道歉认错或是采取挽救措施,导致“做了”的后悔的强度随时间流逝大幅度降低。

2.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没做”的后悔要比“做”的后悔对他们伤害更大(Gilovich & Nedvec,1995)。毕竟,“做了”某事的后悔通常是一本合上的书,它的负面后果一般不会增加,因此后悔的程度会慢慢下降甚至消失。但人们可以往没做的事情上不断增加意义,让自己怎么想怎么难受。

3. 自从1920年起就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将没有完成的事情或没有实现的目标保持在记忆中。这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的现象尽管可能不会增加“没做”的后悔的强度,但是它会增加“没做”的后悔被感受到的频率。

后悔的调节理论(theory of regret regulation)

这种后来居上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人们是厌恶后悔感的,这促使他们试图调整后悔(Zeelenberg & Pieters,2006)。亦即,他们首先希望避免后悔,如果后悔真实发生了,他们就采取修补行动。如果这些最终都无济于事,他们就以各种方式管理、否定、压抑后悔。

它强调情绪的存在是为了指导行为。比如泽兰伯格和皮特斯发现,同样是对企业的服务不满意,后悔感会促使消费者更换新服务,而不是单纯抱怨、投诉,或向其他人谈论这段糟糕经历。而且后悔的程度越高,消费者反而越少和其他人讨论呢。

什么影响了后悔的程度捏?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集中在决策的性质上,也就是所谓的“行动效应”(action effect):做的后悔往往比不做的后悔更强烈。之后,研究开始向心理距离、决策原因、决策后果、决策个性品质以及性别差异等多方面拓展。

什么影响了我们感到后悔的程度?

1. 心理距离对后悔的影响

对于晚点半小时的乘客,若告知他以下两个情况:a)飞机半小时前准点起飞了;b)飞机晚点了25分钟,但在你来之前5分钟之前刚刚起飞,后者更能引起他的后悔情绪。其基本规律是心理距离越短,越容易产生假设思维,情绪反应就越强烈。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心理距离的差异只会影响我们想象中的后悔,而不影响真实生活中的后悔。

原因可能是人类相当擅长原谅自己,因为研究也证实,对想象中的后悔,个体倾向于归因于自己,而对现实中的后悔,个体倾向于归因于他人(啊这个恶意满满的研究)。

2. 决策后果严重程度对后悔的影响

也许对后悔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决策后果的严重程度。举个栗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损失1200元和损失1200万元所导致的后悔肯定不一样。不过学者认为损失约大,后悔越大是常识,所以他们很(bu)少(xie)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3. 决策理由够不够充分

学界为数不多的一致看法(高级黑)是:当决策的理由不清楚时,至少短期后悔是服从“行动效应”的(做的后悔往往比不做的后悔更强烈)。但最近几年,一些研究发现行动效应在消失,甚至得到了行动效应的逆转——也就是“不做的效应”。于是他们提出“决策辩护理论”:一个决策是做还是不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这个决策辩护的理由好不好。

3. 个体差异

在许多决策情境中,当需要决定做与不做时,这个决策是否和当事人本身关于做与不做的倾向性相吻合(即与决策者的个性、知识、心境与目标是否相一致),会影响决策渴望程度(desirability)。

这是因为个体有一种追求一致性的倾向(Abelson et al., 1968;Aronson, 1969)。如果吻合的话,决策者的渴望程度就会提高,同时个体焦虑水平低。比如对一个积极的决策者而言,多数情况下“不做”相比之下会导致他更加后悔;相反,对于一个不积极的决策者来说,“做”则会产生更大的后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