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悟、探索、思考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必须讲究教学策略。这些策略起码应包含以下几个: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的情感与态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创新的空间;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充分的时间,满足学生创新的欲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向前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批从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小学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
创新意识是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学生形成创新素质的基础。认真研究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规律和策略,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之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悟、探索、思考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必须讲究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的情感和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产生追求、思索、探究、创造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能使人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提高。如果情绪低落,那么效率微小。他说:“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要以微笑的姿态、和蔼可亲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当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及时地给予激励,即使学生的回答和解题是错误的,也应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劳动,这毕竟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结果,而且错误是暂时的,只要多加引导,耐心帮助,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释疑解疑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于学习,勤于动脑,善于探索,逐步获得正确的结果,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激发思维动机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训练的突破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层次,以唤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找出黑板上的一组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不信,请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数来“考考老师”。这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出一些较大的数,教师都能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接着,又以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1074为例,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变成7014、4071、1407……,请学生逐一检验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有什么窍门吗?不等教师发问,同学们就已认真地思考着、讨论着。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活了,他们已进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之中,从而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果索因,追根问底,是他们创新的开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善于设疑答疑,更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从质疑问难开始。一位教师在教学“十几减9、8”这一内容一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枚“重磅炸弹”,立即引起在场的听课老师纷纷议论。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教师,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一震。而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还极力赞扬该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灵活地调整教学步骤,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四、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创新的活动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现行教材是否具备这些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还要敢于和善于打破教材的权威性,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多维度的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新年到了,小明做了9张贺年卡,请你帮小明想一想:这些卡片可以送给几个老师和几个同学?从题目中小明给老师和同学送贺年卡,充分体现尊重老师和团结同学的珍贵之情;用“请你帮小明想一想”很能满足小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这些卡片可以送给几个老师和几个同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思维、探索与学习。这样,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了创新的习惯,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果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五、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正方体12条棱这个环节时,给学生提供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学具,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了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他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十一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 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上述检索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呢?”这个问题就问到点字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的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实践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六、提供充分的时间,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四十分钟也好,三十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己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的话,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空话。设想,如果将上述课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改为教师的展示,学生睁的眼睛看,竖着耳朵听,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能有写什么呢?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又如,在讲评某期中试卷时碰到一道这样的试题:一块长32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在它的四角上分别剪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焊接成一个无盖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如果改进剪和焊接的方法,能使这个无盖盒子的容积增加到多少立方厘米?作为试卷评讲课,本人只是让几个学生板演并讲明意图,然后略加点评即止。当然,第二小题的解法也比较一般化:利用割补的方法,把左侧两角上割下的边长4厘米的两块正方形铁皮紧密焊接在右侧中间部分,作为无盖盒子的一个侧面。如图(1)所示:
然后再焊接成一个长为(32-4)厘米,宽为(16-4×2)厘米,深为4厘米的无盖铁盒,其容积是: 28×8×4 = 896(立方厘米)。正要结束该题的评讲时,意料不到的是一个学生提建议,希望本人多留一点时间给他们探索,因为他隐约觉得解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本人犹豫一下,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提供一些厚纸板发动全班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你一言,我一语,创新的解法产生了:把长方形铁皮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用其中一个正方形作底面,把另一个正方形剪成四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用来做铁盒的四个侧面。这样,就可以焊接成一个底是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深为4厘米的无盖铁盒如图(2)所示:
其容积是16×16×4 =1024 (立方厘米)。
精彩,来源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也得益于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
新世纪充满机遇与挑战,成功属于有创新能力的人们。培养有创新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请不要忘记: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意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2.1
2、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报,2009.1
3、康玉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策略的研究,长辛店学校网2009.3
4、邢艳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丰台五小网站,201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