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美术与“人文”
发布时间:2015-09-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惠芬
美术与人文具有相互渗透性。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载“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文,错画也。”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就通过图画、文字来传递信息、表达想法。艺术的方式便是原始时期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之一。 《易·贲》中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指的也是包括《诗》《书》《礼》《乐》在内的一些经典,而“天文”的含义是 “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中国古人将对“天文”的体味与对“人文”的学习并置。萌芽状态的美术与其他社会现象杂糅在一起,成为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 在西方,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ēs)在剧作《安提戈涅》中说“世上的奇迹有无数,但人是最奇妙的。” 贡布里希把这句话作为他在1981年为庆祝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二百周年而举行的系列讲座(讲座的主题为“统一与多样:智慧的生命”[Unity and Diversity:The Life of the Mind])上演讲的结束语。 他在演讲中强调,如果试图去更好地理解像诸如陈容《九龙图卷》、提香《抢劫欧罗巴》[Rape of Europa]这样的奇迹、人们就会受益匪浅,人们不断地分析这些奇迹般的作品,并不会降低它们的魔力, 它们的魔力和艺术性反而会得到加强。 贡布里希充满哲学意味地去论说美术作品的“魔力”,一方面在于他希望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乃是推论式地阐明,美术在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汇的过程中,两者因相互渗透而各得动力和荣光。 潘诺夫斯基说,“从历史上看,humanitas[人文]一词有两层判然可分的意义,一层源与人与低于人者之间的差异;另一层源于人与高于人者之间的差异。人文在前者意味着人的价值,在后者意味着人的界限。” 从第一层含义来看,美术是标签,是界限;从第二层含义看,美术是动力,是工具,她帮助人们冲破的“人的界限”,缩短人与宇宙中更微妙的存在之间的差距。 著名诗人和文艺批评家托·斯·爱略特(T.S.Eliot)认为,人文主义“靠审美力、靠由文化培养出来的感受力而起作用”,“如果没有人文主义,我们就无法对付萧伯纳先生、罗素先生、门肯先生、桑德堡先生、克洛代尔先生、路德维希先生、麦克弗森夫人,或对付美洲和欧洲各国的政府。” 爱略特在这里指出,审美感受力是人文主义起作用的工具,或者说是途径,而“审美力”、“由文化培养出来的感受力”也正是美术可为可贵之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