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发布时间:2015-1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惠芬
我经常逛街,因为我相信,在闲逛中我会有更多的想法。比如最近我去了位于淮海路的IAPM,这是一个豪华的商业广场,有着非常好的装修设计。在一个转弯角上,我被一堵装饰墙吸引住了,凸起的几何装饰,因为背景灯光的照射,给人一种柔和、平稳的感觉。如果你手边正好有一本书,我觉得你会很快打开它,然后在这样的环境里专心的开始阅读的。这时候,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的学校里有这样一堵墙,是不是应该效果很好呢?但是,我又很快否定了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不能够确定,没有明确的文字标识的装饰墙,是不是能够被我们的学校所接受。——但是,我真的觉得我们学校的墙壁实在是太“聒噪”了。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校墙上,总会有很多的标语,要不是写着学校的所谓办学理念、校风校训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厌其烦的在自来水龙头边贴上“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或者在厕所里贴上“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或者在餐桌边贴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不就在草地上插上“依依芳草,踩之何忍”之类的。这个是很多学校所谓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叫做“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是不是每一堵墙都在说话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呢?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学校访问,我问一位刚从自己班级里跑出来的学生,他们教室外面的墙上贴着哪位科学家的画像,他说了什么名言?他支支吾吾地猜了几个,都不对。我说,你不是每天都在教室里进进出出,为什么不知道墙上贴着的是什么呢?那位学生说,每天都匆匆忙忙的,没顾上看。喏,这就是所谓的效果,“熟视而无睹”,就是对于“每一堵墙都说话”的回答。
另一次,我遇到一位高中的女生,她对我说,她特别反感草地上“依依芳草,踩之何忍”的标语,“好像我们一定会去踩它似的。”——她说话的时候显出很委屈的神情。
在我任教的学校,有一幢楼叫“济美楼”,名字来自《左传》,所谓“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周围长着许多橘树,橘子成熟的时候,黄澄澄的,煞是诱人。不过,橘树旁边并没有“请勿攀折”之类的牌子,而学生们也并不去采。来参观的老师都表示惊讶,而我总是淡淡的说,“这大概就是我们学校的‘腔调’吧。”非我之属,莫之取也,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而已,是用不着大惊小怪地教导的。当然,学校里我还爱的是随意放置在门厅里的钢琴,每个学生都可以走过去,坐下来,弹一曲,即便不会弹的,小心翼翼的打开琴盖,轻轻的敲击一下琴键,让那清脆的乐音在过道里飘荡一会儿,那也是很美的。每天中午的时候,总会有些此中高手,在那里弹奏,乐声悠扬,有一次,我对同事们说:孔子所谓弦歌不绝,大概就是讲得这样的情形吧。而且,虽然没有“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的牌子,这架钢琴放在那里好多年了,却从没有损坏过。我不敢说,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至少我知道,在孔子的家里是一定不贴标语的。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我很有感触。有一次参加社区活动,带一群大妈参观上海音乐厅,一路上大妈们的大嗓门,让我很担心,但是,她们一旦进入上海音乐厅这座富丽堂皇,颇具法式浪漫风情的建筑,人人都压低了嗓门,还时不时相互提醒。这让我很感慨,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建筑本身的力量。
说到底,我还是很反感我们这种“标语满天飞”的状态的。我觉得这样的直白的“教育”不但发挥不了教育的作用,有时候还会起负面作用。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凡写着“请勿乱扔垃圾”的地方,往往是垃圾最多的地方,写着“在此处撒尿者是忘八”的地方,往往尿迹连连。其实,在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一个十分恶劣的结果就是“话语权对立”。百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话语权”拥有着的对立面。并且下意识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所以,明明写着“文明行路,不闯红灯”,只要没有监控,大家纷纷去闯,全然不顾红绿灯是对所有行路者的保护这个事实。而另一方面,“话语权”的拥有者们又有着滥用话语权的癖好,上至国民精神,下到吃喝拉撒都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指导性意见。这就造成了标语的泛滥。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时时处处的标语,其实也表现出了对人的不尊重和不信任。该怎么吃饭、该怎么上厕所……似乎料定你一定不知道这样的道理。殊不知,这种不信任感,有时候反而会激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莫名的“逆反”情绪。熟视无睹,不过是讲标语的无用,一旦激起逆反的情绪,则就会走向贴标语者意愿的反面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直浮现出的一句话就是《庄子》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用整天标榜自己的美好,但是它用湛蓝的天空,闪烁的星辰、繁茂的植被、多样的地形,将自己的美好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让人们由衷地感受到天地那荡涤人心的美。就像上海音乐厅,它就那样静静地存在着,却用它的气质和氛围让习惯于大嗓门说话的菜场大妈也敛神屏气。一个纤尘不染的地方,没有人会随便乱扔垃圾;一个气质高雅的人,常常会让别人肃然起敬。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同样的,一个不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素养养成的学校,贴多少“不许”、“禁止”,都换不来校园环境的宁谧和洁净;一个不懂得尊重每个老师和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学校,也不必奢谈“自立”与“民主”的学校精神。
我并不是说“让每一堵墙都说话”本身有什么错,而是让每一堵墙“说话”的方式值得推敲。比如IPAM的那堵墙,并没有贴上“宁静致远”之类的格言,却会引发人们在喧闹红尘中去寻求那一刻的静谧与沉思。中国古代的书院,一定是没有物业保洁员的,洒扫庭除,是每一个书生的早课,这样的传统在台湾和日本都还有延续,我在想,这样通过自己认真打扫、不染纤尘的环境,你以为还要贴上“此处禁止……”的标语吗?你以为一堵洁白的墙壁发挥的教育功能会比贴满标语口号的墙教育功能小吗?
甚至有时候,我会负气地想,那些要求贴标语口号的人,他们自己真的认同这些主张吗?他们自己能做到吗?如果口是心非,这岂不是更加可怕!
一直说,要还校园以宁静,是不是也应该包括不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喋喋不休这一层呢?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