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美术课程中人文性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04-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飞

 

       据国内的一些报纸披露:在盛行的欧洲游中,中国游客参观卢浮宫时溜之大吉,他们希望挤出更多的时间买化妆品,夜间到赌场一掷千金,去“红磨房”看艳舞,对参观艺术丝毫不感兴趣。与国外那些头顶烈日排长队看卢浮宫、佛罗轮萨教堂、乌菲齐美术馆而等候几小时的游客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说他们有钱有权,可是在人格上,一下子就矮了许多,说明我们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更说明我们的社会教育中缺少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学科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的内在品格。而在社会教育中美术教育能有机会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人类文明的成就相当于一部分是靠美术来体现的:我们了解埃及,是靠金字塔和那些古老的墓壁画;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刻,为我们留下无数崇高的建筑典范和完美的艺术形象:我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准确、生动的造型和难以想象的宏伟气势,赢得全人类的赞美;吴哥石窟等一大批建筑精品,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说明,美术是人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学生在美术课上,除了能看到我国古代和现代的艺术作品外,还能看到不少的国外艺术品,有利于不断地扩大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懂得这些艺术品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对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从他们最早以为只有绘画才是艺术,后来把美术理解逐步扩大到建筑、雕刻、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另外,他们通过在美术课上的学习,明白了一些平时不理解或不注意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现象。在《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价值虽然有五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但它总体的价值取向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且,我们必须看到五个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学习。现在的学生距离美术教育应达到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在他们的身上,文化积淀远远不够,审美的能力低下。因此,我们要在美术课程中注重人文性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创作、欣赏活动和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1)人类对美的要求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和人文精神的涵养截然不同。美术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代表,她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学生无论是写生一个农家小院,或是画荷花,无论是欣赏我国的古老陶艺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参加社区的艺术宣传活动,都会加深对美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江南小镇中的古居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道门槛,几乎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中国历史的灿烂与辉煌,历史有一种语言描绘不出的美,这种美也是不容易发现的。从一砖一瓦当中,看出的不仅仅是砖和瓦的造型,还想到了他们背后的历史,这就是通过美术活动逐渐建立起来的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结果。也许学生不会明白什么是人文精神,但他们已经想到了历史,这就意味着砖和瓦的形象将成为历史的象征,日后在人文精神涵养的过程中肯定不断地发挥作用。
  (2)艺术教育应当从技能的学习层面提高到文化的学习层面,将文化学习与创作结合。
  ①本土文化资源的学习。
  让学生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认真地学习这种资源,把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的美术创作出现新的面貌。本土文化资源一方面是指大到国家、民族的范围,一方面是指小到地区、本社区的文化资源,而后者对学生来讲更为重要的资源。因为它就在学生身边,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得异常紧密,是学生平时就能得到的文化资源。他们每天上学、放学说不定就经过那里,看着她们被阳光照耀下灿烂的日子,雨天朦胧的样子,春天在他们周围一片桃红柳绿,冬天皑皑的白雪把它们轻轻地覆盖。学生从小到大,一年又一年地感受它们的美,它们的价值。这种可贵的身边体验是潜移默化的浸透他们的心田。如果教师眼睛只盯着敦煌莫高窟、吴道子等,不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不到身边的文化,一心让他们只知道凡高、毕加索等名家,虽说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精品,没有根本性的错误,但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把眼睛向着外界,好高骛远,对身边事物漠不关心的人。本土文化不仅可以奠定知识学习学习基础,也可以培养学生认识文化、感受美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关心周围事物,进而关心民族和国家事物的胸怀。有了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学习,就会有对外来文化研究的基础。有了对外来文化研究的基础,对本土文化特点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从哪一个角度上讲,我们应该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学习。
  学习本土文化,要从调查了解开始。首先是物质的: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老街、名人故居、寺庙、遗址等。需要注意的是也要包括一些现代建筑、广场、游乐场、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文化街、食品街等。其次是一些民俗活动――节日活动、生活特色、集市贸易,还有就是人物――当地有名的艺术家、劳动模范、民间艺人、教育家、文学家、少数民族等。如果能够亲自访问他们,目睹他们的风采,更是使学生终生难忘的,他们肯定会为自己的家乡能够出现这样的一些名人感到自豪。
  ②经历跨文化的学习。跨文化指在本土创设一种外来文化的氛围,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候令老师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说到他去美国培训班中美国教师让学生画齐白石的鸡,首先欣赏齐白石画的鸡,告诉学生齐白石画鸡是家里养鸡,每天观察它们的动态才开始画鸡的。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态度,按照自己平时的画法进行。也就是用美国的画法、美国的材料学习中国式的表现方法。接下来她请了当地表画的中国师傅用立轴形式表好。学生第二天一进教室惊叫起来他们对作品按中国画装裱形式很满意。这位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中国文化的氛围,这里有中国画家的创作思路、创作方法,也有模拟创作环境。另外,特别重要的是她为学生的作业按中国画的装裱形式进行装裱,造成一种异国文化的视觉效果。她知道学生不可能到中国去体验东方文化,于是就通过这种模拟的手法给学生一次机会,这对老师来说还是能做到的。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艺术史联系起来。在兴趣小组辅导学生线描人物作业时,充分利用美术史的资源,引导学生先进行欣赏――看凡高的人物画,给学生讲画家的故事。学生们分析画家的艺术特色,临摹画家的作品。然后又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最后,对学生提出一个令人称奇的问题: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凡高要是画蒙娜丽莎会是什么样的?我请学生试着用凡高的线条画一幅蒙娜丽莎的画像,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室里顿时就热闹起来。学生们不但试着用凡高式的线条去画蒙娜丽莎,还主动地用其他线条去画蒙娜丽莎,不断改变着自己常用的线条,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学生们在一种轻松、近乎游戏的气氛中学习,画出了就连他们自己也感到新奇的作品。
  二、学生更多经历些体验
   (1)人文强调体验和感性。美术课上的体验,更多地是指教学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就要有一些对比,对比是教学中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
  ①欣赏评述
  1、假设
  把画面上有的与画面上没有的进行比较,能够拓展学生的空间,增加对画面上已有的部分的认识。在分析米勒的《拾穗》一画时,可以提问:画面上的地平线为什么画的这么高?它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地平线比现在高,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低,又有什么样的效果?
  2、画面上的东西与实物加以比较
  齐白石画的虾、鸽子等,徐悲鸿画的马,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艺术家对原形的概括、取舍,用笔用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家通过画动物来表达情绪。或者欢欣,或者悲愤,从而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列如:学生在欣赏徐悲鸿画的马时,就谈起与他们电视中见到的马不一样,徐悲鸿的么非常生气,昂起头,黑白对比鲜明。
  3、角色扮演中的比较
  模仿画面上人物动作,或者与之相反的动作,比较不同,从而更好地对人物的心情、性格、身份作进一步的判断。如讲《蒙娜丽莎》时,学生设想并摆出蒙娜丽莎叉腰的动作,双手交叉的动作,与画面上的蒙娜丽莎进行对比,就更能体会到蒙娜丽莎温柔与优雅的性格和姿态。
  4、同一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
  这种做法适用于介绍画家的成就时,把不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同时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认识这位画家在技法上、观念上的创新。介绍米勒时,可以介绍同时代画家们正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的描绘。这就更加积极地影响了学生对米勒热爱农民、歌颂农民的认识。
  5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反应进行相互的比较
  教师虽说应尊重学生对艺术品的独到看法,但不要以为这种看法就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让他们有一个思考别人意见的机会,教师应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反应进行介绍,让学生比较。看看别人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艺术作品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思路,也使他们在自己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时刻准备修改自己不足的地方。
  ②造型表现
  1、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法的对比
  学生在表现同一题材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效果。究竟是哪些表现方法最为理想,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只用一种。教师若是能把不同种类的画法展示给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一定会有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加强他们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和体验。《看谁的鱼画的大》中学生爱海洋里各式各样的也、鱼,因为他们有丰富的课外知识;有的学生特别爱鱼的装饰上下功夫,因为天生就有想象力;也有的学生色彩感觉非常好,画出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热闹非凡。让这些不同的画法展现出来,并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因为他们平时对这些作者很熟悉,躺他们现身说法,谈自己的体验比老师讲解更有说服力。
  2、色彩的对比
  在绘画中,经常会遇到色彩的分析问题,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最为理想;因为对比就意味着体验。列如,对冷暖色的认识,严格地讲必须在对比中完成。有些颜色纯度很低――如灰土黄色,说它冷色也行,说它暖色也行,全看它与其它色彩对比而定。
  3、线条的对比
  线条的变化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作者的性格原因,情绪原因等当我们给学生讲解线条表现力的时候,运用对比的方法体验不同的线条,能够加深学生线条表现力的认识。我把线条分成快和慢、冷静和兴奋、简明和烦琐等,使学生在对比中看到线条的差别,再联系画家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各种各样线条出现的背景。
  (2) 尊重学生的体验。
  不要将教师体验强加于学生,包括前面所说对色彩的感觉都是如此。每个人的感觉系统不一样,学生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教师认为是暖色的,学生不一定就认为是暖色。只要他们真的从对比的体验中得出结论,就要给以尊重。即使有误,我们也要给以他们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不要急于改变他们的看法。尊重学生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识世界的,由于他们的基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肯定不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在艺术上得出绝对一致的结论,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很难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心理状态。这个时代的人要想和古代人的认识完全一致更是不可能,认识上一致只是相对的。他的理论用在欣赏课上,就使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了理论依据。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时代的学生对一幅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才使得作品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伸,作品的生命力在学生那里,没有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没有了观众的欣赏,作品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观众不断地赋予了作品以新的生命。
  三、美术课人文性与技能性全面体现
   (1)必须向学生讲明学习技能的意义。凡是感人至深的艺术品都于他们良好的技艺有密可份的关系。《朝元仙丈图》之所以产生宏大的气势,和它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力的线条、华丽的色彩分不开的,民间画工的高超技艺是这幅壁画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是一些蹩脚的民间艺人,肯定不会被历史肯定。但让学生重视技能学习,不是为了当什么艺术家,而是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应当鼓励每位学生学好技能,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技能的意义,努力提高作品表现力。由于智能结构的差异,他们有的人会在学习美术渐渐失去兴趣,于是,如何看待学习困难生,如何看待技能学习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美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学习技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所以,对学生能一般地掌握技能就可以了,对那些一时掌握不好技能的学生决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把技能的高低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要容许他们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
  (2)鼓励学生以发现的学习方式学习美术技能。
  学习技能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现在提倡用发现式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等于给技能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主动地进行。有些教师不敢给学生主动探究空间,究其原因还是怕学生不能进行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对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尤其表示怀疑,总觉得那是高年级学生的事情。这些顾虑造成了他们在课上或者用轻车熟路的接受式教学,或者出现一些不敢大胆地教技能的现象。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关键在于视觉形象,学生不管怎样画都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语言的描述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只凭语言的描述代替不了视觉形象的创造。美术课要强调动手,强调实践能力,学生一定要在制作中不断地提高对技能的掌握。
  (3)用学生学习技能、提高技能的例子,教育学生自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有些学生有很好的创意,但是不会进行表现,画出来的样子很难看,自己很不满意。还有的学生索性就不画了,就是因为画不好。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听到他有好的创意,鼓励他画出来。等到教作业时,教师一看,画的不是刚才他讲的内容,而是一张很普通的画,一问他为什么不画你说的内容?他说不会画。可是,也有的学生相反,由于学习比较认真,由原来画的不好到比较好地表现自己,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不能说有绘画天赋,只是一年一年地认真学习,绘画或制作的技能就不断提高。我见过一位来自三峡的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素材。刚来时总是不能很好的表现,直到五年级他画了一幅版画《山村》,才显示了他在绘画方面有点“开窍”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使他学习更加努力,美术的学习成绩上升到班上中上等的水平。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人文精神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