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聆听窗外声音—走近现代与经典
发布时间:2012-12-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华

金秋十月,怀着激动、虔诚的心,我们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数学组一行 6 人,来到了江苏省南京市参加在东南大学举行的为期三天的“第 13 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近距离目睹了各位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知识的积淀、文化的熏陶、灵感的继发、思想的启迪、理念的更新……都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

  郑毓信,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新教材顾问。他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科学教育,在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作过专题学术讲演。郑老的报告《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几个问》引领我们深入地认识了教育,关注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郑老对数学思维优化的解读,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找到了方向:数学基础知识学习不求全,而求联;数学技能的培养不求全,而求变;数学思维的学习不求全,而求用。

  刘德武,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一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坛的老前辈,是一棵常青树。在刘老师《画正方形》的活动课上,我们看到了教学建模的有效性。打破定势,不断冲进,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立足于基本图形,不断变式,在变与不变中体验数学图形的灵活多变,完成了对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效建模与拓展延伸,启迪了让学生收益一生的思维,让数学教学走向深入。

  贲友林,小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年教师新秀”,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这次,贲 老师上的一堂课《乘法分配律》,让我们再次从中感悟“青年数学大师的教学睿智”。贲 老师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主人的学场。在与学生交流中展开了对新知的探究历程,由学生百家争鸣、交流互补,沟通了对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由教师的点拨提炼升华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

  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全国知名数学教师,被誉为“数学王子”。本次张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24 时计时法》,这节课,看似很朴实,但是很细腻,设计非常的巧妙,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如何把知识更清晰地传达给学生。老师上得自然,精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听者听得流畅,舒心。

  徐长青,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在《人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近 20 篇。徐长青老师的课充满了挑战,荡漾着智慧,呈现着自主,关注着发展。他倡导并践行着关注生命发展的生态教育,强调:“教学生一天为孩子一生,让每节课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并有后劲的课”。在他的课上,学生敢想、敢说并敢做,想学、会学、乐学。

  黄爱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自 1985 年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邀在全国近百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并做专题讲座。黄爱华 老师的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情感因素,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他的“趣”“实”“活”的教学风格已经形成。他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不断把学生带入新的境界。

  三天的学习活动,虽然时间安排得非常满,但大家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有机会聆听着“现代与经典”,因为有机会走近名师……因为我们被教育的幸福包围着。在享受名师们的精彩教学和报告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与他们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苦练内功、不断实践和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敬业与执着,始终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绝对不会辜负学校对我们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将把这些宝贵的财富带回学校,溶入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内化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

  聆听着窗外的声音——“现代与经典”,感受着数学教育最前沿的声音,让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幸福,更加绚丽。(俞振蔚、吴鸣凤、赵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