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学中的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作为新时期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错误。把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 错误资源 有效利用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新的课程资源观也同样强调,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随时可能
教师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呢?又该如何巧妙地加以利用呢?我觉得,应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或将错就错,或巧妙暗示,或明知故问,利用“错误”这一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变废为宝,为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将错就错,提高能力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知错、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得到提高。
(一)顺应错误,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可以顺水推舟——好好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乘法练习”教学片断:
(1)小芳家种了2行梨树,每行5棵,一共有多少棵梨树?
(2)小红家种了2行梨树,一行4棵,另一行5棵,一共有多少棵梨树?
师:谁来说说这两道题怎么解决?
生:第一题2×5=10(棵)。
师:第二题呢?
生1:4×5=20(棵)。
生2:不对,应该2×4=8(棵)。
生3:也不对,是2×5=10(棵)。
生4:应该是2+4+5=11(棵)。
生5:都不对应该是4+5=9(棵)。
很明显部分学生是受到乘法应用题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读懂题意。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我并没有加以指责,而是把它们都板书下来,然后问:“这五种方法的得数都不一样,你们来说所想法好吗?”于是,学生都认真的读题,认真读题,找出了错误的原因,还形成了共识:以后做应用题时一定要多读题目,理解题意后再列式。这样似乎已经将问题解决好了。但我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引导:“你能想个办法改编一下题目,是那些烈士正确吗?”于是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在此案例中,我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探究需求,抓住“错误”点,及时点拨,顺势诱导,提供新的问题信息,刺激学生。再以此为起点,进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获得更广的体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顺应错误,化错为对的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修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二)捕捉错误,提高反思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在玩“活动角”之后,有的悟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有的则说:“边长一点的,那个角就大一些。”我马上追问:“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大部分学生认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但仍有一部分孩子觉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这时,我拿出两个边长不一,大小相等的角来演示。我先把两个角重叠,让学生直观地明白这两个角一样大;接着我又拿出边长较长的那个角,一边剪角的边,一边问:“角变小了吗?”然后再次重叠这两个角……经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进而让学生反思该怎样变化角的大小,从而悟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师从对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没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将错就错。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而且在纠错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让学生明确了产生错误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思中,提高反思能力。
二、巧妙暗示,促进发现
错误的价值并不在于错误的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教师有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好错误资源,进行巧妙地暗示,不仅能挽回一些尴尬的局面,更能促进发现,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一)诙谐暗示,缓解压力
由于受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出错的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有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活跃的。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以后,有一道填单位的练习题:我的食指长80( ),一位同学说填“分米”,其他同学立马叫起来:“哇,巨人啊!”随即,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刺耳的笑声,那位同学顿时面红耳赤,羞愧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况,我微笑着说:“可能是他想象中的童话世界里的一位‘巨人’吧!希望有这么一位吧。但是同学们,我们可不是‘巨人’噢!”这番诙谐幽默的话,是全班同学发出阵阵笑声,那位同学也慢慢地抬起了头。
利用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进行巧妙地暗示,可以缓解尴尬的气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学生可以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启发暗示,激活思维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巧妙暗示,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教师要以“主动应对”的理念,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时,我先让孩子们猜测,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有的同学猜是10,有的同学猜是100。“怎样知道‘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呢?是‘10’还是‘100’呢?你们打算怎样研究?”在我的暗示下,同学们以4人一小组进行探究,有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有的用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去验证。通过探究,他们自己发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
在学生的现实学习过程中进行暗示,充分挖掘了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明知故问,促进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中可能会遭遇“节外生枝”,而这些往往是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以及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情况,对学生学习中会出现的情况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中才能在学生学习尚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把某些错误设法显示出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识错和改错,从而预先进行控制,促使学生会学。
(一)巧设“陷阱”,体验成功
课堂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它呼唤价值引领,它需要以学生为本,从文本出发,以教师独到的眼光来挖掘,寻找诸多宝贵因素,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批判、反思、质疑的机会。这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陷入其中,使学生经过一些周折后,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二年级 “认识几时几分”时,对于“几时55分”总有学生出错,因此,在这里,我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陷阱。一连出示了4个时间:前3个钟面上的时间,学生非常快地就说出来了:12时10分、6时20分、10时零5分,受这3个时间的暗示,学生也很快地就说出了第四个钟面上的时间:4时55分。正如我所期望地一样,学生几乎是集体出错了。于是,我拿出钟面,拨出第四个钟面上的时间,然后让时针和分针动起来,走到了4时:学生将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进行对比,立刻就知道刚才第四个钟面上的时间他们认错了。我问学生:你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把时间认错吗?你能不能研究研究这个钟面,看看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地认识几时几分。学生拿出自己的小钟,有的开始拨弄起来,有的则开始了讨论,还有的正在思考……几分钟以后,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看是几时几分,先要看时针是在哪两个数字之间,看是超过了几,就是几时多,然后再看分针在哪里。” “我发现,55分的时候,时针已经快靠近另外一个数字了,但是其实还没到那个时间。比如,3时55分的时候,时针已经超过3很多,快要接近4了,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4时55分,因为,4时55分的时候时针已经非常接近5了。” “我提醒小朋友注意,每次遇到是几时50分,几时55分的时候都要小心,因为这时候最容易把几时读错了。”
应该说,每一个小朋友的发言都是非常精彩的,因为,他在经历了一次错误以后,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了自己错误的原因,并且找到了正确的认识方法,胜过了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提醒。
(二)及时追问,拓展思维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会使教学更精彩。教师不但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还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一年级期末复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鸭有9只,鹅有7只,鸡有8只,鸭和鸡共有多少只?”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在学生列式计算中出现了下列五种情况:①9+7=16(只),②9+8=17(只),③8+7=15(只),④9-7=2(只),⑤9+7+8=24(只)。面对学生的错误,我让学生自己来评判,他们一致认为算式9+8=17(只)是正确的。我马上追问:“那另外4道算式不是求鸭和鸡共有多少只,有事求什么呢?”根据算式,学生能对照条件说出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这样明知故问,不仅体现了这道应用题的价值,一题多用,而且在拓宽知识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将错就错的引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错误”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差与失误,它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应宽容地对待、冷静地分析,有效的挖掘“错误”中蕴藏的创新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领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不断地从错误中反思,指引学生在探究中改进错误,鼓励学生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对于“错误”,教师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要将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善于挖掘和运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获江苏省第十届“蓝天杯”论文评选二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