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
是的,现在可以问了:宇宙中所有物质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可以先问: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原本就存在着的吗?
有的。那便是:空间。因为空间乃是宇宙的框架,而中性的空间又乃是空无一物的,并不存在着如何产生出来的问题!因而,宇宙中唯一原本就存在着 的则乃空间 是也。
那么,物质到底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既然,宇宙中原本存在着的只是空间,莫非物质是从空间中产生出来的?这个最不可思议的问题我们在上一章 中其实便 已经解决了。我们在那里已论证出宇宙中所有的空间单位(即空子)皆因自身客观存在的本质所致而必须抛射出自己内部的一些成份,这抛射出来的东西便与所经过的静空子的中间体结合成为宇宙中最小的游离个体。我们称之为“游空子”。那么,这一些原本就占据着宇宙所有空间,但绝大部分时间却跑出原始空间单位,在宇宙中四处游荡的小东西难道不正是物质的全部吗?而这充满着整个宇宙的游空子们难免会相互碰撞、相互结合,于是便形成了较大的、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种种所谓的“基本粒子”(包括反粒子);于是也便形成了那尘埃、物体、星球、生物体等等。
值得高兴的是,当我们弄清了物质的起源,我们便也一举弄清了物质的最基本的成份。
原来,所谓的物质乃是空间的产物。那空间的基元“空子”所分离出来的“游空子”,便就是物质的最基本的成份━━也就是物质基元。
这与空间基元一般大小的游空子,其实才是最最基本的、真 真正 正的基本粒子。
物质,穷其本源则乃是空间基元的附属品,并非是原本就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宇宙之中的来历不明者。
物质的本质,准确地说乃是空间之存在过程所产生出来的一种附产品。但它会消失(在每次宇宙大循环的结束)和再生(在每次宇宙大循环的开始)。还有一点,物质自始至终都是紧密地和空间结合着的,因为(上一章讲过)物质的基元“游空子”没有自身的中间体,因此游空子必须借用所经之处的静空子的中间体,与之共用。
于是,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
物质起源定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及反物质, 全皆是 来自空间基元的内部。物质及反物质的基本单元(简称物质基元)乃是空间基元因为客观存在之本性而分离出来“游空子”。从电子到夸克、从尘埃到星球, 不外全皆是 游空子的各种合成体。
在上一章,我们指出了空间与时间内在的本质关系;而现在,我们又明白了物质与空间不可分割之本质关系。于是,我们不经意间实现了宇宙三大基本要素“空间”、“时间”与“物质”的最高层次的最完美的统一。
那么,游空子们是如何构成较大的,人们所谓的“基本粒子”的呢?
首先,游空子与游空子 要内部 的循环周期 一致方 能够结合成一体;其次,游空子碰撞结合前要有一定的运动速度,以克服双方同极性体之间的排斥作用。
当然,由于游空子的循环体乃是同极性的(即同为实空体),所以由于相斥作用,游空子重合体(指体积仍为一个游空子大小,但却是由多个游空子重合所组成的粒子个体)所含的游 空子数便会 有一个最大的极限量。还有,游空子的循环体相对于整个静空子来说应是很细小的,因为游空子 重合体所包含 的游空子 数很多(理由是据观测可知在宇宙中物质相对空间其体积的比例是很小的,而所有游空子一旦散开,则应刚好填满所有空间)。因而,既然一个游空子重合体含有 许多游 空子,那么这便意味着每个游空子的循环体及中心体都应该是很细小的。
于是, 当游空子们构成 重合体(可以称之为“游空子重合体”或“重合游空子”)时,其循环体则可以交叉通过而遍布着整个重合体。因为,既然循环体很细薄,那么在循环体的交叉之处,两组循环则可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而相互干扰甚微。
而当游空子 们一旦撞击而重合时,由于联合中心体中的每个中心体皆受外围综合循环体的共同约束,而综合循环体中的每个循环体亦受到联合中心体的共同吸引;因而,重合在一起的游空子们便相互结合成一体,成为重合游空子。
由于,游空子重合体乃是与静空子共同用着中间体, 而静空子 的外形应是有着三个基本方位的正方体状,故重合游空子外形亦为正方体状;因而游空子重合体最多只能在三个基本方位上布有三组相互垂直的循环体。
那么,游空子的重合体一般会有哪几种呢?
下面我们将从内含最多数量直到最少数量的游空子的重合体逐一探讨。
内含最多数量的游空子的重合体,由于它所含的游空子数已达到了极限,所以它自然便是宇宙中稳定的独立个体。那么这个体积极小(与静空子一般大)又极为稳定的游空子重合体到底是哪一种人们所谓的基本粒子呢?查一下基本粒子表,便可知道宇宙中最为稳定的粒子无非是电子与质子和中子。而质子、中子的外形比电子大了许多,不可能是单个的游空子重合体。于是,我们便可以肯定:这种最为“饱满”的游空子重合 体乃就是 电子。
那么电子的电荷性质和自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知道,电子乃是众多的游空子聚集在一个静空子里所构成的。电子的表层 布满着 游空子的极性循环体,而这众多的循环体的联合极性循环,肯定会在周围的静空子里引起它们中间体的极性感应激荡、传递。于是无疑, 这
游空子
重合体上密布的极性循环便就是电子的电荷,而周围那中间体的极性感应激荡与传递便就是我们所谓的电场。
而正电子与电子的结构应有什么样差异呢?
由于,
电场的实质乃是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里面之中间体的极性感应激荡;所以,正、负电荷所形成的电场之区别只能是中间体那极性感应激荡的相位有所不同而已。因此,正负电荷的区别则乃是它们所形成的电场之相位不同罢了。不过,由于正负电荷乃是对偶关系的,所以它们所产生的电场不应只是相位的不同,而且还应是相位的相反。
那么,正电子的结构应为怎样方能产生出相位与电子相反的极性感应激荡呢?
且慢一下, 我们先应注意 一下电子的“自旋”问题,因为这肯定会与感应激荡的相位有关。
人们知道,电子总在不停地如地球自转般旋转着,于是称之为“自旋”。那么,由于电子为饱和的游空子重合体,故六个表面 皆有着 两组相互垂直的循环体,于是必有其中一组循环体的循环与电子整体的自旋是同一转轴的。这一组较为特殊的内循环我们不妨称之为“电子的内旋”。那么,相对于电子的自旋方向,那电子的“内旋”便有着与其同向或反向的区别!
由于电场的实质乃是电子循环体循环变化时激发周围静空子中间体而形成传播的极性感应激荡,因此整个电子的自旋必然会影响感应激荡的相位。于是自旋方向与“内旋”方向相同的电子其电场的相位当然与自旋方向跟“内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所产生的电场之相位绝然相反。
因而,这两种电场相位相反的电子 则肯定 一种为负电子(即平时所通称的电子),而另一种则为正电子。
那么,哪一种为负电子,哪一种为正电子呢?
由于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处在原地时只能有着内部的循环, 故所谓 的自旋应乃是它们各自在整体运动时的滚动。所以,电子的“自旋”实际上乃是电子在空间中的滚动。又因为,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在自然的运动中,“内旋”的方向与“滚动”(即自旋)的方向应是相一致的。这样方能保持着自然的持续运动。所以,“内旋”与“自旋”方向统一的那种电子应是自然界中比较普遍的,所以它只能是那带一个负电荷的电子。而正电子当然是那“内旋”与“自旋”方向相反的游空子饱和重合体。
由于带正电荷的电子不太适合于自然的持续的运动;所以,自然界中从没有发现过由正电子围绕着反质子而构成的任何反物质。
于是,因为“内旋”与“自旋”方向相反而形成的正电荷,在自然界中一般都存在于那些较为“笨拙”的强子之中。
那么,既然正电子不适合当循环体,而带负电荷的反质子又由于比正电子要笨重一千多倍(其质量比根据实验数据为1836:1)而不可能成为绕正电子而运转的循环体。因此,自然界中反物质的形成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此看来,人们猜想的所谓宇宙中存在着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存在着由反物质所组成的星球、星系;甚至还有可能存在着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对等的反物质世界━━这真乃是真正的空想。
顺便说一下,作为物质基本元素的各种原子,自然也要符合存在的基本法则,即:内部的循环变化。于是,各种原子的存在形式与静空子和游空子的存在形式皆差不多━━原子中的电子,乃是循环体;原子核则为中心体;而隔在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空间,当然是原子的中间体。
游空子所构成的基本粒子,我们已经了解了其中两个很重要的成员━━电子及正电子,并且我们同时也了解了正负电荷的实质。
由于,正反粒子 对不过 是电荷的性质不同而已,而它们的电荷性质取决于“内旋”的方向。因此粒子对的结构应是除了“内旋”方向相反,而其余的构造却乃是完全相同的。
看!上面我们所论述的道理,恰恰也能够说明正反粒子 那所谓 湮灭的具体过程━━宇宙中所有的正反粒子对,它们只是电荷性质的不同, 一 相遇便火光一闪, 双方全皆消散 掉了。这正是由于双方乃是有着相同的构造,但“内旋”(即粒子内部部分循环体的循环)的方向却相反,于是,当它们相遇,便会在其内部产生激烈的逆向撞击,结果双方彻底地崩裂离散开了。
但是,请注意,在这个激烈的过程中,双方最大的限度只能崩裂到其结构基元“游空子”而已。因为,游空子乃是物质的基元,它只能在完成一次宇宙大循环(即它内部的循环速率达到了最大,与静空子的内部循环速率相同,实现与静空子完全地融合,成为中性的空子)时,才会暂时地消失一瞬间。由于,游空子太小了,人们现在还无法观测到它们,所以人们便认为正反粒子“湮灭”时,物质消失了。(如人们认定一个正电子与一个电子湮灭后,只是转化成两个光子。)
而实际上,正反粒子的所谓“湮灭”,其实是正反粒子双方的彻底解体,双方粒子那最基本的成份还依然存在着。一点也不会减少。也就是说,在“湮灭”的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湮灭”时所发生的只不过是物质的迸裂解散和物质本来之聚合能的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