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联系生活”、“增加互动”、“推崇整合”,而编演课本剧正是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课本剧拓宽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形式、内容与渠道。
课本剧表演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学生读——思——编——演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去精心创造。因此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读书,从课文中读出思想和形象来,从而相机启发学生发挥合理丰富的想象,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由于阅读内容的复杂性、形式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差异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1、初级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场景、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后立即分配角色,由学生分组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随后当众点生表演和评论。2、即兴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场景、但无故事、无对话,则在研究内在隐含语言后整理故事情节,再鼓励善于形象思维,勇于当众表达的部分学生,顺应文章原意,稍加改创后表演。3、深度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既无重点人物、又无集中情节,但有明显主题,则可通过辨别、选择,确定“骨架“,再联想、补充,丰满“血肉”,让学生口头演练或笔头草拟,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整合,最后再分角色表演。
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并且在这活动中教师只是“配角”,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教师只有做到扶放结合,不过多干预,在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感悟到的思想和形象自由发挥,保证学生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三件事,又是一件事”,又说:“做是学的中心,又是教的中心”。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面部表情、口头语言和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表演实践。学生能在表演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必然会对“真、善、美”和“假、恶、丑”有深刻的认识。事实证明:“教学做合一”的课本剧表演远远胜过空洞地说教和乏味地分析课文。
课本剧表演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在联系;生和生、师和生、学和用在互动,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合。积极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发挥“语言——文字——课本剧”的系统效应,张扬课程改革“联系生活”、“增加互动”、“推崇整合”的核心亮点,我以为课本剧可以打开语文课改的一扇窗。
225455 江苏省泰兴市焦荡小学 谢道权
Xdq2005@{域名已经过期}0523—7311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