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轲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这个成功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人、鼓舞人,一个不良环境可以侵蚀人、腐蚀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现在,从大环境来说,国家重视教育,在中小学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学生做“四有新人”;国家依法治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左邻右舍相处和睦,社会的大环境总的说来是比较好的。学校也是认真执行国家政策,按统一要求,合理施教、因材施教。那么家庭如何配合学校,共同把孩子培养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之人呢?我们的做法是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特别是注重软环境,如父母的道德文化素养、对孩子学习态度、教育方法等,通过父母等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温馨和睦、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
一、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前面说到的孟母,还有传为教子佳话的“子不学,断机杼”故事,作为一个中学生,一个未成年人,他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还没有成型,“人之初,性本善”,还在“乳子可教”阶段。
(1)我们常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教导他,让他明白劳动与成果的关系,明白耕耘与收获的关系;
(2)以反面教材提醒他,一个学生成绩果然重要,但是若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难以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如震惊全国的马家爵恶性杀人案发生后,我们以此案为例,告诉孩子,一个没有道德情操的人,即使上了名牌大学,成为一名堂堂大学生,也会干杀人勾当,结果自然害人又害己。
(3)结合课内课外学习,共同探讨做人道理,如在看《三十六计》时,看到孙膑用计打败庞涓的故事时,就从孙膑、庞涓共同学兵法说起,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聪明的人,倘把心用在整人,害人、干坏事上,那必将聪明反被聪明误。
(4)关注孩子的言行,对不准确的言行,一有苗头,立即指出并要求改正。记得去年底,学校要求初一学生搞一个社会调查。孩子说,学习紧张,可以上互联网,借用他人作品。对此,我们立即表明态度,宁可失分,也要自己动手。后来,孩子选择对中小学生吃零食现象进行调查,我们特地陪着孩子,到武原镇上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展调查,并找了些素材,由孩子自己撰写稿件。孩子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毕竟自己动手,在作文的选材用材上得到了锻炼。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孩子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终身受用。因此,我们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一般不去干涉,让孩子自己去安排时间做作业、看书复习,自己去探索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碰到疑难问题,也只是耐心地启发,让孩子确实搞懂。
三、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孩子升入初中后,課多,内容丰富,考试也多。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呢?我们的做法是以一颗平常的心,既不太看重,也不能太小视。考好了,找找存在的不足,既防止翘尾巴,又找到今后努力方向;考砸了,责备的效果不一定好。我们通常是问清情况,帮助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如读初中第一个学期的第一次语文考试,孩子只考了六十多分,成了班里的倒数前几名,他紧张得卷子藏在书包内不敢让家长签字,我们了解情况后,没有批评他,而是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帮助他分析小学和初中教育要求的不同,主动去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特别是语文,要花点力气,靠点滴积累,所谓聚沙成塔,我们把孩子中学的三年学习比作马拉松赛跑,让他分为一个一个阶段,逐步实现一个个目标。鼓励他各门功课齐头并进。后来,经过努力,孩子的成绩果然有所提高。
四、言传身教。我们都知道,教育和培养孩子需要社会、党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养不教,父之过”,因此,在家里,我们做父母的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般语言讲文明,做事讲勤快。家里不讲粗话脏话,不说社会上的消极堕落的事,不做有损孩子自尊性的事,不做对孩子思想有负面影响的事;看到反面典型,从教育的角度向孩子叙说。教育孩子少看电视多读书上,父母也少看电视;孩子做作业、看书时,父母也拿起书看。有时和孩子看同样的课外书,以便和孩子有同样的话题,增进交流和了解。看到好的书,主动向孩子推荐。今年,我们还给孩子订了《中学生天地》、《中学生作文指导》等杂志报纸,让他增加课外阅读面,提高阅读水平,丰富知识。
总之,“望子成龙”是我们做父母的天性和美好愿望;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与学校老师共同努力,面向未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