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呀,这道亮光让我的脑子也一下子清醒了。立刻想到了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一位哈佛中国留学生遭受的“不公”待遇。在一次阶段考试中,这位中国留学生答对了所有题目,却只得了个C等。对此,他心中颇有不平,因为他分明看到与自己同室的那位美国学生居然得了个A,尤其不能理解的是这位同学只对了六个问题中的两个。他找到教授,陈述了自己的看法。教授说:“你确实六道全对了,但那些回答只是老师的见解,而那位同学虽然只答对了两道题,但他的回答却是个人的独特思考。”这位美国教授的做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消解对教师霸权文化的膜拜,摒弃搬运工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倡导一种自主探究学习范式的有效生成,推动学习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我们的音乐教学又何尝不是追求这种学习方式呢?“唱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有人说唱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乐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即是规范正确歌唱方法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的心灵净化,习性养成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和情感充分显现的过程。教师或者学生进行范唱,并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怎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超越同伴,而不是机械模仿。
比如这节课,《八只小鸭》这首歌表现了俏皮活泼的小鹅快快活活玩耍的情景,小鹅居然显得有点笨拙,但十分可爱。是否一定要统一学生对歌曲的处理,那样我们就很难发现哪些同学唱得心有所悟,真正地情出由衷。如此,又谈何有针对性地知道学生唱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呢?
所以,就不难理解,在这样的课上,我们听不到学生富有个性的演唱,看不到一个学生由唱得断断续续而变得略有进步。教师机械地组织学生齐唱得方法,使学生演唱时的情感被规范和统一。这也是教师“情感霸权”的体现,它使本该充满师生情感色彩互动过程变得苍白无力。具体而言,其危害性有如下表现:1、直接影响学生歌唱的态度和学习的心态。使学生的个性、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是否合理,正确不得而知。教师一再忽视,压制这种想法和要求时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人在歌唱心在室外”的游离状态。2、严重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成长。主观形成的霸权很难培养平等、自主的精神和健康、自由的人格。可是,在我们的歌唱活动中,装腔作势,刻意模仿,无病呻吟者有之;失去自我,人云亦云者有之。漂亮而具自身特点的童声怎能显现在课堂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