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之美的理解与阐述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表现形式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媒介或“语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情感、思维、意志。音乐是审美的重要对象,音乐的“美”是有其独特属性的。
(一)作为音响艺术的音乐
“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音乐艺术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构成音乐形象的音响是有规律、有逻辑的组合,它包含了音乐美的表现要素: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曲式、力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四大要素。
音乐美的各要素中,最神秘、最有魅力的莫过于旋律。旋律即曲调。旋律是最富个性色彩的、最为风格化的、最易被审美者记忆的要素,是乐思的灵魂。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各有不同的旋律,我们听一段旋律,往往可以听出这是西洋音乐还是中国音乐,是日本音乐还是朝鲜音乐,旋律往往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经过相当长的时期积聚生成的,所以就具有了一种完全的独特性,因而也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
和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的共鸣,具有协和与不协和的性质。协和的和声体现了自然界原本的和谐规律,不协和的和声突出了动力性。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总是以协和的和声为基调的,如欧洲最早的多声部圣咏就只使用八度、四度、五度和声,这三种音程之间的融合度最高,是最和谐的和声,因而让人产生纯净的感觉。然而,这三种和声同时也使人产生空旷、不够丰富的感觉,因此开始使用三、六度和声,从而寻求和谐而丰满的和声效果。和谐、丰满使人产生平静、和谐的心理体验,但它较少动力性,为了更高、更丰富的审美需要,人们始使用七度、二度的音程。和声历史发展的简单线索,表明了人们对和声美的追求,也进一步丰富音乐美的内涵。
音的节奏是指长短音有规律的结合,包括音值、速度、节拍关系,是音乐的骨骼。自然界中的奔跑跳跃、呼吸律动、四季更替、高山低谷、江河奔流,处处体现节奏,则是音乐家创造的源泉。正如乐曲在平静之后需要激动,缓慢之后需要快速,休止之后需要复苏一样,音乐的节奏充满紧张与松弛的变化,是丰
富的情感的直观体现。因此,音乐活动就是节奏活动。
音色是指不同发音体的声音特点。包括乐器音色和人声。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相同的乐器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也会产生很大的音色差异。音色的表现力在近代音乐中已经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欧洲音乐史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巴洛克时代到古典、浪漫时代管弦乐队编制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出了由小到大的力度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乐器选择的多样性而带来的音色的日趋丰富。音乐家往往运用这种方法,构建色彩缤纷的音乐。
(二)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
任何艺术形式,都必然有一种存在方式。绘画、雕塑是以空间的线条和造型获得表现力的,而音乐则是以在时间中的存在而展现的,是随时间的延续在运动中呈现、展开、发展、完成的。时间是音乐组织的一种重要的属性,一个声音在时间中延续,被称为“音长”,长音和短音具有极为不同的表现力;声音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出现的频率被称之为“速度”,同样的旋律以不同的速度演奏或演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体现,它的每一种变化都直接关系着音乐表现的变化。比如某首乐曲演奏需十分钟,欣赏者就不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整欣赏全曲。
贝多芬的巅峰之作是《第九交响曲》,其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作为一部作品的整体,它的前三个乐章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第三乐章“如歌的柔版”,堪称是贝多芬最为伟大的慢板乐章,演奏时间通常在15分钟左右,然指挥大师福特文格勒经常“超长”发挥,他的演奏时间一般都在19分钟以上,1942年3月的一个现场演出版本甚至达到了20分钟19秒。并不是说演奏效果唯以时间长短来论定,关键是福特文格勒在这里“有话要说”,他将贝多芬情感深处的真挚、委婉、温暖、浩瀚、崇高、伟岸……诠释得细腻入微,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福特文格勒是公认的贝多芬最权威的诠释者,这个第三乐章就是极佳的佐证。
(三)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
音乐,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一定距离内,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听觉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听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绪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感受至深;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说听到了俄罗斯最底层的声音,他竟感动的潸然泪下。可见,音乐表达最微妙的情绪色彩和复杂的情感活动,引起情感反应,主要是听觉起了作用。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接受听觉刺激,唤起的是生活体验中与该听觉刺激物相联系的有关领域的兴奋,由此产生想象,同时体验到音乐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从而获得美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进行还可以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在进行听觉训练时,当教师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双手做下垂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教学交叉进行即巩固又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说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四)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乐曲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悱恻,都表达了一定的感情。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并描述了音乐怎样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心情。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黑格尔也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再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音乐在感情上对审美者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不是以说理的方式来传播,而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等途径,从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倾听音乐,其实就是一次从创作者、演奏者到倾听者的心灵之旅。倾听不同的音乐,大略等于旅游者游览不同的景点,认识不同的人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