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下对音乐鉴赏能力的阐述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鉴赏是通过视听方式、阅读有关的资料、分析乐谱、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的真谛,从而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对于音乐的鉴定和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形象及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特定的媒介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鉴别的精神活动。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这三者又是有区别的,是一个由粗浅到细致、由感性到理性、由被动到主动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是指由音乐给人们的影响、体会阶段,它不仅针对音乐也反映生活中的事物,是被动而粗浅的。体验,在音乐的感受过程中则更近一步,比感受更具层次,主要是人本身对音乐的探索。而鉴别则是音乐学习中最高层次的,它既受到音乐本身的特性规范又激发引导人们对其想象力及创造力,是一种主体与创作的活动。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构成
(1)相关的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会对欣赏一些音乐作品,例如了解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配器等音乐要素有帮助。 当然音乐知识学习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在仅有的时间里学习全部并熟练的掌握,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有选择性的教授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能创造空间让学生去体验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2)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和有机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里的一种主观态度。情绪与我们的需要相结合,如体验不同的音乐会使人们产生喜、怒、哀、乐等外显性表现,从而对人们的内隐体验如态度、需要、信念、价值观等有重要的影响。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它是主客体间相互交融的过程,是人们借助客体来释放某种感受的过程。
(3)想象音乐形象的能力
想象力是人脑对储存表象的加工改造过渡到新形象的过程,在音乐欣赏中发挥学生想象力对于学生理解音乐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像任何艺术形象一样,音乐形象也是典型化的、概括性,同时又具有反映现实的规律性。因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支撑音乐新形象塑造的过程。
三、影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因素及培养方法
(一)影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因素
1、家庭因素。如果家庭里有音乐学习者或者音乐学习资源,这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环境。研究表明,那些音乐感觉比较好的学生,其父母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也比一般家庭高,这给孩子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的文化精神和重视音体美的程度,都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音乐课程标准》力求深化教育改革,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些要求只有在学校学习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与发展。
3、音乐教师。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音乐课则更是如此。学生的音乐学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教学,音乐学习的成果与音乐教师的课程安排、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等都是分不开的。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及音乐学科教学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效的培养方法
1.教师方面
音乐教育改革千变万化,而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新课程,能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的学习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专职人员,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美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并成为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要明确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人;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程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传统的教育思想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实质,也是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的。师生关系在音乐课堂中这一基本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朋友”身份,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区别。
2.学生方面
(1)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和动机是诱发学生学习前提,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基本需要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收集生活中觉得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音乐,一首歌、哼唱一段旋律、手抄歌词等,一系列与音乐有关的小素材,可以带到课堂上与班里小伙伴分享并说明自己喜爱的原因,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2)要有创造音乐的能力。 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说明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创造的艺术。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学生都应该保持好奇心,去寻求与发现那些有意义的事物。培养学生至少会一种乐器或者培养一种织体节奏,就像奥尔夫教学体会音乐的律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引发对音乐的鉴别能力。
3.面对音乐鉴赏能力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反映的现象,就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灌输式的鉴赏教学模式,也为实现《音乐新课标》中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总结出以下有效的培养方法。
(1)掌握必备的音乐知识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首要条件,基本乐理如:节奏、节拍、旋律、音色、速度、力度等,这些基础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音乐体验。
(2)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
所谓优秀的作品,并不仅仅指那些在音乐厅及歌剧院才能听得到的高雅音乐。而是能被人们所接收的,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优秀中外作品。音乐本身的性质就是倾听的艺术,艺术又是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作为鉴赏时,要依据审美经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为主。
(3)加强学生人文素养
音乐艺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我国的音乐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近代创作的优秀作品,都是艺术财富。对于21世纪的少年儿童来说来说,弘扬民族音乐增进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学习是必要的。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也是人文学科,仅仅从音响和情绪上理解音乐是不够的,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环境、甚至音乐家的生活经历,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成为学生音乐文化沉淀中的一部分
(5)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无论哪一种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意愿之上的。那些违背生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起的学习关系,都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扼杀学生天性的。音乐与其他学科学习最大的区别是,学生本身就对其产生热爱倾向。所以,在教学和发展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过程中,更要注重兴趣的培养。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学生对音乐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课堂上几乎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觉得音乐课与其他学科并无差别。 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音乐的创作,能自由的介绍作品背景及音乐的感受力。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段音乐聆听,从而拓展音乐知识,使音乐课堂成为积极动态的教学过程。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及音乐兴趣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教育人才,并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本人在总结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教育问题及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因素,并给予有效的培养方法。作为一名刚刚走上人民教师岗位的我来说,在新时代需求下,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熟知《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与自身紧密联系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展知识面,将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还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这一有意义的研究将会对我日后从事业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有巨大的启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