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过一个经典案例:《懂得调适心态》。讲的是魏书生当了教育局长,还兼学校校长及语文教师,他经常外出开会、讲座、调研、上课、作业……在常人眼里,事情越多压力越大,完成这些工作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他把工作当成享受,懂得如何为自己解压,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他很忙碌,但他充实,他很紧张,但从不慌乱。
面对社会的升学压力,魏书生从不埋怨学生不争气;面对上级领导的压力,面对学校考核,末位淘汰、转岗或下岗的危机,魏书生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面对课改,魏书生也没感觉工作茫然,无所适从;面对自身进修学习与完成学校工作的矛盾,魏书生更是没有埋怨当一名老师实在很无聊。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教师做不到魏书生那样,他们不分昼夜忙碌着,超负荷的工作,缺少适当的心理调节,张久淤积于心的怨愤一旦爆发,就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果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小我”与“大我”这件的关系,把工作当成享受,在忙碌也不会满腹牢骚。
学习了魏书生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会了自我调节,我们教师就能时时享受教育的幸福。魏书生的工作比我们一般教师紧张忙碌,但是他在这平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转中没有感到机械而麻木,平淡而乏味,重复而厌倦。他一直抱着一颗平常心,在忙碌与紧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寻找自己的快乐,感受教育的芬芳。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要独辟蹊径寻找研究者的幸福。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面读碟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因而每一天的遭遇都是新的,每一天的故事也是新的。如果教师能跳出技术层面,用研究的目光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要简单重复每一天,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加工整理,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种理念,一种规律,便会有做研究“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慰。身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一条幸福的研究之路。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投入自我才能享受课堂、享受学生。教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活动场所,也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努力创建和谐教师,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感恩学生,和学生同喜同忧。教师中的任何一位优秀者,必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如果教师在繁琐的工作中,能像年少时的孩子们玩玩玩具那样,专注投入,全神贯注的从事此时此刻的事,必然能感受到此刻的美妙,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去享受上课享受学生吧,如此就能从学生的成功和他们的真情回报中感受到幸福,就会少了许多焦虑和烦恼
通过学习,我领悟了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才能体验生活中的美。 “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教师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可以尝试者转换方向,奖目光投到教师以外。注意养成一种兴趣爱好,并随着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满足。同时,面对当教师的种种烦恼,层层压力,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聊天倾诉、自言自语、户外活动、静坐静思、欣赏文学、听听映雪、练练书法……不妨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讲压力转移,化解于无形,这时就会发现,生命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得眼睛。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教师要及时调整才能山重水复自有路。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作为身负层层压力的教师,更应该“常思一二”,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遭遇挫折失败,情绪低落焦虑的时候,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及时调整,一是调整预先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做事半途而废,不能成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而是自己觉得成功离的太远,还在路途中就倦怠而失败了;二是寻找替代行为,寻求新的目标来替代原来的目标,借以补偿原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里压力。
在平凡的工作中,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让我们的教育生涯处处快乐,时时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