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XUEYUAN |
2018年第6期 |
创优质教育公平机会,促学生个性特色发展 |
徐 玲 |
【摘 要】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为了能让农村孩子尤其是那些来自底层农民工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 |
育,得到公平教育的好机会,学校有义务、有责任,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地探索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 |
模式。 |
【关键词】课程建设 内容设置 实施策略 |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和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载体。一 所优秀的学校除了要规范落实国家课程,更要创造性地研 发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己的课程,应对地 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充分利用社会和 学校的优势资源,创设可供选择的优质课程,为每个孩子 的个性成长和特色发展提供良好机会。 |
2. 内涵解读 |
“溪”和“竹”的本质性征。“小溪”:灵动、清 澈、顽强;“翠竹”:虚怀、奋进、卓尔。“小溪”和 “翠竹”乃沙溪古镇随处可见之物,它们已成为人们社会 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生长在沙溪的学童们的生活课堂的 重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溪”“竹”品质的人是学 校提出的重要培养目标。 |
一 “溪竹课程”产生缘由及内涵解读 |
“溪竹”一词的典故出处。据文献考证,“溪竹”一 词来自沙溪明代大诗人龚诩《题印溪草堂》:“印溪原委 远而深,溪上书堂隐竹林。”诗中所反映的办学理念和培 养目标与学校当下提出的办学目标高度一致。 |
1. 产生缘由 |
依托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人文底蕴。沙溪 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太仓市,始于元末,是典型的江 南水乡。民居多依水而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风景秀 美,至今保留着一河二街三桥一岛的格局,素有“东南 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沙溪人杰地灵,自古以来 人才辈出,名人雅士众多。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史学家桑 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等 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沙溪古镇民俗风趣,民风淳朴, 元宵灯会、评弹吟唱、竹编箍桶、书墨飘香、武术拳操至 今还是古镇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给古老而美丽的沙溪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更 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留下了精彩资源。 |
“溪竹”课程的内在含义。“溪竹课程”是指为了传 承古镇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文明,充分挖掘沙 溪古镇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开发的校本课程。课程涉 及人文、艺术、体育、劳技等多方面内容,旨在通过丰富 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灵动适当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 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二 “溪竹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 |
1. 目标定位 |
弘扬古镇文化,培育学校精神。我校是太仓市教育局 指定吸纳外来民工子女的定点学校,学校外来民工子女的 占比数为81.5%。这部分学生中绝大部分将定居沙溪,成为 新沙溪人,成为沙溪未来的建设者。通过“溪竹课程”的 开发和实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沙溪,由此热爱沙溪,并成 为具有“溪竹”品质的新一代古镇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人。 形成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发展。溪竹课程依托沙溪古镇 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沙溪的人文历史、传统技艺、风俗民 情等古镇独有的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 系。通过开设这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保护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创新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落实,不 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 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学校以“溪竹课程”开发为抓手, |
秉承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基础优势。我校 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外地生 源比例高。但我们始终坚信,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中华 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走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学校秉承“弘扬传统、传承 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挖掘内涵、依 法治校、科学管理、队伍培养、提高质量、提炼特色等方 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学校先后被 命名为“太仓市优秀乡村少年宫”“太仓市武术进校园实 验基地”“太仓市十佳少年宫”“苏州市小学文化建设项 目”“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等称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 长足发展,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升。这些为学校深度研 发“溪竹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
-127- |
学园┃XUEYUAN |
2018年第6期 |
将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 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核心 素养的发展。 |
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
2. 建设措施 |
打造“双师型”队伍。一方面通过“一教一助”策略 (“教”是指我们外聘的民间艺人和文史专家,“助”是 学校青年教师)形成校内外联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习一技之 长,成为既能胜任普通教学任务,又能胜任“溪竹课程” 的“双师型”老师。 |
2. 内容设置 |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溪竹课程”在内容 设置上坚持以下原则: |
传统+特色。“传统”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适当拓 展国家课程并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模式;“特色”即学校 自主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普适+特长。“普适”即为各年级构建的全员性课程,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享受相应的学习资源,让每个学 生都有权利享受课程带来的成长体验;“特长”即社团课 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提供可选择 的特长型课程,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个 性化发展。 |
推崇研究性学习。学校将研究性学习推崇为“溪竹 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在 课程中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以问题为中心,以研究为手 段,进行自主性探究,并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尝 试解决问题。 |
建立多元化基地。利用并建设具有古镇特色的课程基 地。沙溪古镇建有很多主题馆,如民俗馆、童趣馆、漫画 馆、竹编馆、文史馆等,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这 些主题馆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校外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 加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布置主题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解沙 溪、掌握古镇传统技艺的平台,同时为学生提供研究所需 要的设施设备、工具材料等。 |
认知+实践。“认知”即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感知 和习得;“实践”即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
当下学校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的传统性、普适性和认 知性,而“溪竹课程”则更倾向于特色性、特长性和实践 性。“溪竹课程”内容设置一览表(部分)如下。 |
四 “溪竹课程”项目进程和初期成效 |
表 1 |
普适性课程(本文只选取体艺类部分) |
类 别 |
内 容 |
所侧重的 核心素养 |
自2016年2月被苏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小学文化建设特色 项目以来,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环境建设。将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校园, 将走廊、过道、楼梯的布置主题化,凸显“溪竹”课程特 色。创建分层多元的班级文化:主要展示沙溪文史、风俗 民情、传统技艺等。低年级以剪贴、画图为主,中高年级 以黑板报、手抄报、手工作品为主,展示“溪竹”课程研 究的过程和成果。 |
开设年级 |
年段分层目标 |
3年级,能吹奏视唱曲目 4年级,能吹奏指定的曲目 5年级,能根据曲目进行吹奏 |
竹 笛 |
3~ 5年 级 |
体 艺 类 |
身体健康 审美情趣 合作参与 |
太 极 |
掌握陈氏太极拳的基本技能和段位制 套路 |
4年级起 3年级起 |
腰 鼓 |
掌握腰鼓常规的打法并进行一些花样 打法的传授和创新 |
表 2 |
特长性课程(本文只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 |
社团名称 竹编 |
辅导教师 |
活动主体 |
成果呈现方式 作品展示 |
教材编制。在共建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专家的引 领下,我校部分校本课程教材已初步形成。如《楹联》教材中 既有楹联知识的渗透,又有寻找古镇楹联的实践活动,还有 学生创编楹联的展示板块;《排球》教材中则包含体育老师 的镜面示范照、排球技术要领、排球文化等内容。还有部分学 科已形成一套主题研究方案,为相关主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师生发展。目前学校共有8名校外辅导员,17名本校教 师参与“溪竹课程”的教学。全校 805名学生全部参加普适 性课程的学习,参与率为 100%。学校现开设20个社团,有 524名学生参与,参与率为65%。 |
王耀良(校外)四、五年级学生 |
蒲草文学社 |
陈健(校外) |
三至六年级学生 |
《蒲草》校刊 |
参加各类征联,完成 《且行且歌》集 |
溪竹楹联社 …… |
张莉 |
四至六年级学生 |
三 “溪竹课程”实施策略和建设措施 |
1. 实施策略 |
校际联动。建立与共建学校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紧密 联系,分享他们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并利用下 乡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带领全体教师投入课程的开发和 建设中。 |
2016年度,学校社团参加社区、镇、市展示、比赛等 活动十余次,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如太极社团 被评为“十佳社团”并接受国家体育部领导来太调研的现 场展示。在2015~2016学年度太仓市中小学教育特色项目 建设评比中,学校荣获二等奖。 |
名家带动。邀请课程建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 师的课程开发和教科研能力;邀请沙溪的民间艺人传授技 艺,让师生了解并掌握若干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沙 溪文史研究专家讲述沙溪往事,让师生产生热爱古镇、热 |
* 作者简介:徐玲,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
-12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