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创优质教育公平机会,促学生个性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华

 

学园┃XUEYUAN

2018年第6

创优质教育公平机会,促学生个性特色发展

徐 玲

【摘 要】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为了能让农村孩子尤其是那些来自底层农民工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

育,得到公平教育的好机会,学校有义务、有责任,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地探索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

模式。

【关键词】课程建设 内容设置 实施策略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和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载体。一

所优秀的学校除了要规范落实国家课程,更要创造性地研

发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己的课程,应对地

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充分利用社会和

学校的优势资源,创设可供选择的优质课程,为每个孩子

的个性成长和特色发展提供良好机会。

2. 内涵解读

的本质性征。小溪:灵动、清

澈、顽强;翠竹:虚怀、奋进、卓尔。小溪

翠竹乃沙溪古镇随处可见之物,它们已成为人们社会

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生长在沙溪的学童们的生活课堂的

重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品质的人是学

校提出的重要培养目标。

一 溪竹课程产生缘由及内涵解读

溪竹一词的典故出处。据文献考证,溪竹

词来自沙溪明代大诗人龚诩《题印溪草堂》:印溪原委

远而深,溪上书堂隐竹林。诗中所反映的办学理念和培

养目标与学校当下提出的办学目标高度一致。

1. 产生缘由

依托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人文底蕴。沙溪

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太仓市,始于元末,是典型的江

南水乡。民居多依水而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风景秀

美,至今保留着一河二街三桥一岛的格局,素有东南

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沙溪人杰地灵,自古以来

人才辈出,名人雅士众多。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史学家桑

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等

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沙溪古镇民俗风趣,民风淳朴,

元宵灯会、评弹吟唱、竹编箍桶、书墨飘香、武术拳操至

今还是古镇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给古老而美丽的沙溪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更

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留下了精彩资源。

溪竹课程的内在含义。溪竹课程是指为了传

承古镇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文明,充分挖掘沙

溪古镇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开发的校本课程。课程涉

及人文、艺术、体育、劳技等多方面内容,旨在通过丰富

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灵动适当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

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 溪竹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

1. 目标定位

弘扬古镇文化,培育学校精神。我校是太仓市教育局

指定吸纳外来民工子女的定点学校,学校外来民工子女的

占比数为81.5%。这部分学生中绝大部分将定居沙溪,成为

新沙溪人,成为沙溪未来的建设者。通过溪竹课程

开发和实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沙溪,由此热爱沙溪,并成

为具有溪竹品质的新一代古镇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人。

形成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发展。溪竹课程依托沙溪古镇

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沙溪的人文历史、传统技艺、风俗民

情等古镇独有的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

系。通过开设这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保护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创新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落实,不

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

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学校以溪竹课程开发为抓手,

秉承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基础优势。我校

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外地生

源比例高。但我们始终坚信,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中华

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走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学校秉承弘扬传统、传承

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挖掘内涵、依

法治校、科学管理、队伍培养、提高质量、提炼特色等方

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学校先后被

命名为太仓市优秀乡村少年宫”“太仓市武术进校园实

验基地”“太仓市十佳少年宫”“苏州市小学文化建设项

”“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等称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

长足发展,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升。这些为学校深度研

溪竹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127-


 

学园┃XUEYUAN

2018年第6

将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

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核心

素养的发展。

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2. 建设措施

打造双师型队伍。一方面通过一教一助策略

是指我们外聘的民间艺人和文史专家,

学校青年教师)形成校内外联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习一技之

长,成为既能胜任普通教学任务,又能胜任溪竹课程

双师型老师。

2. 内容设置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溪竹课程在内容

设置上坚持以下原则:

传统+特色。传统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适当拓

展国家课程并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模式;特色即学校

自主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普适+特长。普适即为各年级构建的全员性课程,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享受相应的学习资源,让每个学

生都有权利享受课程带来的成长体验;特长即社团课

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提供可选择

的特长型课程,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个

性化发展。

推崇研究性学习。学校将研究性学习推崇为溪竹

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在

课程中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以问题为中心,以研究为手

段,进行自主性探究,并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尝

试解决问题。

建立多元化基地。利用并建设具有古镇特色的课程基

地。沙溪古镇建有很多主题馆,如民俗馆、童趣馆、漫画

馆、竹编馆、文史馆等,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这

些主题馆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校外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

加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布置主题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解沙

溪、掌握古镇传统技艺的平台,同时为学生提供研究所需

要的设施设备、工具材料等。

认知+实践。认知即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感知

和习得;实践即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下学校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的传统性、普适性和认

知性,而溪竹课程则更倾向于特色性、特长性和实践

性。溪竹课程内容设置一览表(部分)如下。

四 溪竹课程项目进程和初期成效

 1

普适性课程(本文只选取体艺类部分)

所侧重的

核心素养

20162月被苏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小学文化建设特色

项目以来,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环境建设。将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校园,

将走廊、过道、楼梯的布置主题化,凸显溪竹课程特

色。创建分层多元的班级文化:主要展示沙溪文史、风俗

民情、传统技艺等。低年级以剪贴、画图为主,中高年级

以黑板报、手抄报、手工作品为主,展示溪竹课程研

究的过程和成果。

开设年级

年段分层目标

3年级,能吹奏视唱曲目

4年级,能吹奏指定的曲目

5年级,能根据曲目进行吹奏

3  5

身体健康

审美情趣

合作参与

掌握陈氏太极拳的基本技能和段位制

套路

4年级起

3年级起

掌握腰鼓常规的打法并进行一些花样

打法的传授和创新

 2

特长性课程(本文只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

社团名称

竹编

辅导教师

活动主体

成果呈现方式

作品展示

教材编制。在共建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专家的引

领下,我校部分校本课程教材已初步形成。如《楹联》教材中

既有楹联知识的渗透,又有寻找古镇楹联的实践活动,还有

学生创编楹联的展示板块;《排球》教材中则包含体育老师

的镜面示范照、排球技术要领、排球文化等内容。还有部分学

科已形成一套主题研究方案,为相关主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师生发展。目前学校共有8名校外辅导员,17名本校教

师参与溪竹课程的教学。全校 805名学生全部参加普适

性课程的学习,参与率为 100%。学校现开设20个社团,有

524名学生参与,参与率为65%

王耀良(校外)四、五年级学生

蒲草文学社

陈健(校外)

三至六年级学生

《蒲草》校刊

参加各类征联,完成

《且行且歌》集

溪竹楹联社

……

张莉

四至六年级学生

三 溪竹课程实施策略和建设措施

1. 实施策略

校际联动。建立与共建学校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紧密

联系,分享他们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并利用下

乡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带领全体教师投入课程的开发和

建设中。

2016年度,学校社团参加社区、镇、市展示、比赛等

活动十余次,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如太极社团

被评为十佳社团并接受国家体育部领导来太调研的现

场展示。在20152016学年度太仓市中小学教育特色项目

建设评比中,学校荣获二等奖。

名家带动。邀请课程建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

师的课程开发和教科研能力;邀请沙溪的民间艺人传授技

艺,让师生了解并掌握若干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沙

溪文史研究专家讲述沙溪往事,让师生产生热爱古镇、热

*  作者简介:徐玲,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12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