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06.02.004
课改平台
论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策略
唐云富
〔摘要〕课程资源开发是现代课程观的重要命题。对许多教师和学校而言,开发课程资源面临着困
难和挑战,需要必要的策略指导。本文划分了自然环境资源、生活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四
种类型的课程资源,提出需求导向、增强特性、因地制宜和全员参与四种开发策略。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类型课程开发策略
!
“课程资源开发”这一命题的出现,是现代课程观的一的教学领域扩展到课程领域。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
!
"
#
$
"
大发展。它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以下两大理论前提:其一是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然而,对许多教师和学校而言,
现代课程的生成性和建构性。现代课程不是从现代生产线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新的挑战,需要具体的策略指导。
上下来的已完成的静态的工业产品,也不是一件供人欣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划分了课程资源的类型,在此基础上
评鉴的艺术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建构的过程。课程内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二容的不断丰富及价值与意义的不断创生,为课程资源的开
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教师“课程角色”的重大转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六
年
变,即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传递者”向“课程缔造者”
二
月
转变。随着教育领域行动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教师作为由于划分标准不同,至今尚未有关于课程资源类型划
号研究者”已从理论形态走向实践领域,其研究范围从单纯分的一致的看法。纵观国内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以下几种
上
半
月
评价方式的结果。但从学生“传记”的视角上看,课程的
私人性品质意义,要求课程管理者关注学生因不同的文化、
经济背景而旁生的课程意义,尊重在不同的求知条件与方
式之下可能获得的不同课程
“成绩”;在课程评价上,应重
视发展性评价与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创设科学和人性化的
评价环境。
综上所述,课程理论研究不能忽视课程的私人性品质。
只有把教师与学生都当作活生生的、整体的、发展中及生
活着的人来看待,课程实践才可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只有
关注了学生的“已然生活”本身,才可能促进课程意义的
生成,实现课程中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传记。
注释:
〔!〕参见笔者拙文
"课程:从
“圈养”、
“游牧”到
“传记”
"
!"
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报)
"#$$%"!$"#
〔#〕现代学生一般是通过考试的量化手段来给学业与品行都
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
&’()*(+,)
-,’+./.-(+,),以便从教育制度
上证明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进入社会职业流通系统。这就好像现
代企业通过各种质检指标体系来衡量产品是否合格,并给产品贴
上“
0(11,)”作为合格证(
2*(3./.,)
-,’+./.-(+,)的标签,以表明
产品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流通领域。这两做法在性质上是相似的。
因此,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往往被视为“次品”,备受歧视。
〔4〕〔美〕威廉姆
·派纳等
"理解课程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
#$$4:546"
〔%〕〔
5〕袁桂林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外国
教育研究
"#$$4(!)
(熊和平宁波工程学院社科系浙江宁波
4!5$!7
责任编辑:洪淑媛)
课改平台
!
"
资源。另一种是多元文化资源。多元文化资源为不同文化
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不同文化背
景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接纳和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
选择与批判能力以及文化创新的能力。
(四)人力课程资源
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课程专家泰勒(
!"#"$%&’()根据其课程设计的
程序,把课程资源分为四种类型,即目标资源、教学活动
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其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课程资
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
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课程资源,如校外图
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部队和科研院所
等各种社会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其三,根据不同划分标准,把课程资源细分为多种类
型。一种观点认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
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
资源的空间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
程资源,它们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课程资源又可分为生命载体和
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等公共机构和场所,
以及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信息资源等等。勃朗弗勃伦纳
(,(-./’(0(’..’(,)122)把人的生活环境分为大系统、外系
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并认为由每个在家庭、学校、商
店或夏令营等处人所经验的日复一日的事件和活动所组成,
其中小系统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重要。因此,学校、
家庭和社区是对学生影响最显著、最集中的社会环境资源,
一直以来也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课程资源中,
它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课程资源
文化课程资源除了关注社会已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资
源之外,还特别关注两种新的文化资源:一种是生态文化
资源,即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
神和社会制度等。它反映在课程目标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
生态价值观,而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生态文化
非生命载体。〔*〕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课程资源的来源,分
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性质,
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课程
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又可分为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
方式,课程资源还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以上的划分各有特点。总的来说,课程划分得越细,
我们对课程的认识就越深入,对我们也越具启发意义。本
文则根据现代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的四种来源,把课程资
源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自然环境课程资源
自然环境作为课程设计的四大支柱之一和课程目标的
四大来源之一,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
更对学生的精神陶冶、审美体验和人格发展等起到巨大的
促进作用。如唐朝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表达
了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所感受到的万物生
生不息的生之乐趣。正如谢灵运所说,“山水有清晖,清
晖能娱人”。从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精神境界的形成,我们
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人的精神陶冶及心灵净化的作用。
(二)社会环境课程资源
社会环境资源是相对自然环境而言的,它实际上与文
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有交叉重叠。此处的社会环境资源特指
学生所在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
物质条件和环境,如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社区的科技
以教师为例,“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
二
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课
六
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年
二
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月
号
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上
半
平。
”〔3〕学生由于拥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个人经历,月
也是课程的重要人力资源。另外,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也
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课程中去,成为人力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基于以上对不同类型课程资源的认识,考虑课程资源
开发的实际需要、具体条件等因素,本文认为课程资源的
开发有以下四种策略:
(一)需求导向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以实际需求为起点、以明确目的为导向。
不同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目的和需求会有差异。以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其目的是促进该地
区整体教育的发展,其需求则基于该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
问题与未来发展而确定的。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课程资源开
!
"
#
$
!"
课改平台
!
未来课程发展的洞察和整体把握。只有全面把握需求的特的山区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之路。他们利用丰富的农家
性,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使课五谷杂粮,开设工艺美术课——
—谷物粘贴画。
!"""年
#月,
#
$
"
程资源开发进入良性发展过程。学校发动学生从自家带来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油菜
(二)增强特性策略籽、小米和大米等十多种粮食作物,准备了纸张、铅笔和
特性是指事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乳胶等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出活泼可爱的
其他事物的性质,它是表明一个事物存在的重要证据。特小兔、山羊、熊猫等艺术作品。如今该校学生共创作优秀
!
"
二
性之存在有其客观性,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据此,人们
六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各种努力使特性不断增强,使特
年点更为鲜明。增强特性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策略。
二
月教育中所蕴含的特性包括地方教育的特性、学校教育
号
上的特性、课程自身的特性以及教师自身的特性等。我们视
半
月
之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通过课程开发来加强这些特性。
教师的个性、能力、水平以及所教的课程性质,也会使他
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把课程资源开发与自身教学风格的完善、自
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既利用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课程
开发,又使课程开发的过程成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
随着课程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
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其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不断熟练,
原有教育的特性会得到增强,新的特性也将不断形成和发
展起来,最终使整体的教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因地制宜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和
现实等原因,目前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客观存在着
南北差异、东西差距以及城乡差别,甚至在同一地区也存
在着显著的差异。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次课程改革,
!"
简笔画
#$$$余幅、粘贴画
%$$$余幅。〔&〕
(四)全员参与策略
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应对不同人员的特点以及他们在
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利用
人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我们可以把人员分为专家、教师、教育行政工作者、
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专家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和良
好的学术素养,可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决
策咨询;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智慧,应成为课
程开发的主体;教育行政工作者主要协调学校与社区、学
校与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关系,调动社区和社会等
各种积极因素,以促进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学生作为课
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学生家长在知
识、能力、个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及其
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可成为课程开发的补充力量;社
区人员通常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他们既是课程的资源,也可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全员参与策略强调的是不同人力资源所发挥的作用,
主张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专家为顾问,以教育行政工
发,就要考虑本校的优势与不足,设计学校当前课程实施
及未来课程发展的规划,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及相应
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教
师就会结合本人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教学水平,根据自己所
教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确定自身的需求,以此为课
程资源开发的起点。
恰当运用需求导向策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是:
首先是对需求客观性、长远性的把握。需求源自对现实的
不满足,源自对理想的追求及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其次
是对需求情境和个体性的充分考虑。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变化,表现出鲜明的情境性
和个体性,因此,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要正视它们。最后是
对需求发展性、潜在性的深刻理解。需求具有明显的发展
性,同时也具有潜在性,把这种潜在性转变为一种现实性,
有赖于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教学水平及对
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强调课程设
计和课程实施要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同样需要因地
制宜,并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策略。
因地制宜策略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目的的地方指
向性,旨在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
展以及人才培养服务;二是资源的地方依赖性,即要借助
当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历史、人才等各种条件;
三是方法的地方特色性,即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适宜在该地区采用。因地制宜策略既可以表现在增强原有
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用来转化本地在经济、人才、
资源环境等方面所存在的先天不足,使之达到
“寸有所长”
的实际效果。例如河南省济源市峪镇砚瓦河中心小学,由
于该镇经济落后,教育经费十分紧张,学校根本无法投入
大量的经费去购买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在这种情
况下,该校充分挖掘学校与社区资源,走特色化、乡土化
课改平台
一种独特的音乐学习评价方式—
———
“““
声像记录袋”评价声像记录袋”评价声像记录袋”评价
谢芷薇
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一、“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的素材及其特点
发展。作为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成长记录袋”评价
!
"
!
"
#
$
(一)声像记录的分类
“声像记录袋”是依据音乐教学的目标,有计划、有目
的地指导学生收集一系列的音乐表演或音乐作品而形成的
声像档案。它的素材是各种声像记录。声像记录根据录入
的方式、对象、内容和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每
一个作品样本均为这几种类型的结合体。具体如下:
指的是“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
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这种质性评价方式,在
实际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最
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
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
重要形式。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单纯运用文字是
无法表达的,真可谓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根据音乐学
科的表演性、动态性等特质,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什
么样的学生“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才最能体现音乐的学
科性,独具特色与效能,才能为学生记录其音乐学习的成
长过程呢?通过学习和教学研究,我们认为,以声像档案
为主要形式,设计
“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演
唱、演奏、表演进行定期的录音、录像和摄影,形成系统
规范的
“声像记录袋”,能最好地体现
“音乐是声音的艺
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的涵义。
下面,我们就“声像记录袋”评价的几个方面谈谈一
些看法和我们自己的初步研究结果。
一是以录入的方式来划分,包括在课内外用录音机、
二
录像机、数码相机录下的录音、录像、演出照片等作品类别。
六
二是以录入的对象来划分,包括个人、小组、班集体、年
二
合唱团等的表演记录。与此相对应,
“声像记录袋
”的主月
号
人可以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即可以是某个学生,也可以是上
半
某个学习小组或某个班级、某个群体。例如:合唱队学习月
合唱曲目的成长记录袋,第一次记录的是初学歌曲时唱出
的歌曲片断,以后记录的是第一次完整唱出的歌曲、第一
次校内表演的作品、登台参赛获奖的作品等等。
三是以录入的内容来划分,包括演唱类、演奏类及其
他综合性表演艺术类(如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咏
表演、音乐剧、艺术评价等)。这些表演艺术水平不要求很
作者、家长和社区人员为伙伴,凝聚各种力量,形成教育
合力,共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注释:
〔!〕江山野等编绎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参见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
"%$$!(#)
〔&〕徐继存等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
%$$%(%)
〔’〕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
"%$$!(#)
〔(〕参见徐玉斌
"略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若干问题
"教
育研究
"%$$%())
(唐云富重庆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邮编责
任编辑:洪淑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