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课题组全体成员齐聚南田楼观摩教室,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学生自适应学习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
本次活动由盛小玉老师和徐超老师执教综合与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一课,主要围绕周长的含义和测量、计算设计“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和“量一量”四项具体的活动。
徐老师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这四个活动,每个活动要求明确,适时提问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周长的含义,感受到了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提高了测量、计算和估计平面图形周长的能カ。特别是在“比一比”的环节,徐老师要求学生先利用给出的方格图计算长方形和一个稍复杂多边形的周长、在计算和比较中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形成猜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另一个稍复杂多边形的周长也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并形成更有价值的思考。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一些有趣方法,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盛老师的课堂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课堂氛围融洽,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组织“画一画”的活动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要使画出的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它的长与宽的和应是多少厘米?要使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10厘米,它的长和宽各可以是多少厘米?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算一算、画一画,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明确根据周长确定长方形长和宽的基本方法:通常应先算出一组长与宽的和,再有条理地列举出各种不同的长和宽。“量一量”的活动中,组织实际测量时,引导他们通过围一围再量一量的策略达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目的。整个课堂盛老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课后,全体成员围绕活动主题积极参与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这两节课亮点频发,精彩纷呈,教师设计了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小组合作互助,全体分享,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能力。肯定的同时大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借助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数学老师彼此共享了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促进了大家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
(马小教育集团供稿 撰稿:曹丹 摄影:曹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