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春燕


 精卫填海

 

一、看图猜神话故事,简介《山海经》。

1、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看图猜神话”游戏,看仔细。(课件逐个出示故事图片

2看来同学们知道不少神话故事,图片中的神话故事其实都出自同一本书,这本书名就叫——《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是我们中国神话故事的始祖。有意思的是它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的,而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精卫填海》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好停顿。

1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能读好吗?请打开课本把课文自由地读两遍,要求是读准字音

2、检查交流:

1文中有两个多音字“少”、“为”),谁来读准它?

2还有几个比较难认的字“曰”、“溺”、“堙”,会读吗?

3“曰”,这个字看着很眼熟它跟哪个字长得很像?那你是如何区分们的呢?“日”字要高一些瘦一些,“曰”要矮一些,胖一些。你真会观察,你这么一说我就不会把这两个字弄混淆了。

4“溺”的 字形比较复杂,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范写“溺”,生书空。

谁来说说“溺”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结合生活实际)

你很会学习。我们在文中先找到这个字,圈出来。这个“溺”字的右上方有个带圈儿的“4”,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可以到下面的注释里找到“4”,谁来读一读四号注释?

5那我们就用这个看注释的方法来看看“少女”在这篇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呢?(小女儿)跟现在的意思一样吗?现在是指什么?

是啊!在文言文中很多字词都存在古今异义,这是我们读古文时要注意的。看来查注释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我们理解词语。(板书:查注释)

3、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句子读连贯,读出节奏,听张老师读。谁也来试着读一读,你真会听!

4、出示画好节奏的文言文,请同学们先用斜线划分好节奏再读两遍。指名读。

指导读“溺而不返”是啊,读古文要停顿,但是却不能把句子读断了,要做到——语断气连,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大家跟着我读一读。(师带读课文)

齐读文言文。

三、感受古汉字,背诵课文。

1《精卫填海》可是创作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是个很古老的故事。接下来,看我将这个故事七十二变,发现了什么?你们觉得你们还会读吗?(隶书)

2牛刀小试热个身,看我再变!(出示竖排版的小篆体课文)读得语断气连,有点儿古文的味道。看来你们的确不容小视啊!接下来更难咯,有没有信心?

生:(信心十足)有!

师:看招!(出示竖排版的金文体课文)

生:指名读。

4: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还不信难不倒你们了。再看这个。谁想读?(众生举手)这么多人都想读,那咱们就一站起来读吧!

生:齐读!

5: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孩子厉害,果然名不虚传!看来要使出我的看家本领了!(出示竖排版的甲骨文体课文)

你们太厉害了,超乎我的想象。我觉得很好奇,这么古老难懂的文字你们都认得?

那你们怎么读得这么流利呢?

 

是啊!课文我们读着读着,就把它读到了我们的脑子里,读到了我们的心里。

四、理解内容,讲述故事。

1课文我们已经会背了,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那我们回想一下,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都有哪些呢?

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是啊!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善用注释,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多读几遍课文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非常精美,画了什么?文章的插图画的都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请大家用上刚才我们说的这几种方法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给你的同桌听,练说,指名说。

3我们来把这个故事理一理。指着板书“溺”,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那我的问题来了,因何而溺?因游于东海而溺能不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字?

(板书:游)

4游是干什么?(游玩、戏水、划船、玩耍...

5课件出示问题2:溺后如何?哪个字是变成的意思?(板书“为”)

变成精卫之后干什么了?(板书“衔”)

它衔西山之木去干什么呀?——(板书:“堙”)

6指着板书,我们来借助板书,试着把这个故事理一理。

师引导: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她去——这是故事的——起因板书:起因。但是她——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这就是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于是她最后就——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板书:结果

我们理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上你们刚才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指名说故事。

说得不错!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我读课文,你们说意思,明白吗?

师读原文,生说意思。

不错。我们来换个方式,我说意思,你们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师说意思,生读出相应的课文。

、交流讨论,深化主题。

1就这样,女娃化作了精卫。一天过去了,精卫在干什么?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几个月过去了,她在?    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弹指一挥间,多久过去了?

3一百年过去了,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久过去了?

4几万年过去了,她还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要知道,精卫在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可不是每天都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她可能会遇到哪些恶劣天气?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烈日炎炎

还会有什么恶劣天气?数九寒冬

6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坚定执着   坚忍不拔

7你们知道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时的感受吗?我怎么感觉她那么傻呢?我就不明白了,这只“傻鸟”到底想干什么?这么大的东海,无边无际,填得平吗?

还记得《山海经》是谁创作的吗?是某一个创作的吗?

不是,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

8是啊!难道我们流传几千年的文化古籍,那么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就创造出来一只“傻鸟”吗?咱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他们身上。

1(课件出示图片)这是谁?

师:他手顶着天,脚踩着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仿佛在盘古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这是谁?夸父。

那天上的太阳追得上吗?可他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就这样一直追,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她正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引导:这些人物都出自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人。(课件配乐逐张出示人物图片,师讲述人物事迹。)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想把自己的思想一个一个地带入我们的中华大地,却屡屡受阻。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玄奘:九九八十一难,历经了艰难险阻取回佛经,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雷锋:这是谁?(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五十多载对杂交水稻孜孜不倦的研究,只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我们中国人民在疫情期间仅用了10天时间建造火神山医院,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只精卫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些人的身上都有精卫的影子,他们的身上都有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坚持不懈精神是一种鼓励,精神是一种财富,精神更是一种传承!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带着对人物的敬佩,再来读读课文。

 

神话来自古代,但精神却流传千古!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精卫填海》。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