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回忆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萧红吗?
(出示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我们学过她的《火烧云》,这篇课文选自《呼兰河传》。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节选自《呼兰河传》的课文——
出示课题《2.祖父的园子》(齐读)
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去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读要求:1、读:读准音,读通句,读顺文。
3、思::请大家走进祖父的园子,认真地看,仔细地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读完了坐正朝老师示意一下。
1、你看到了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割草、浇菜)
老师想特别提醒“拔”这个字
(小儿歌:手扶朋友,点在后头)
2、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这四个词语也很有意思,你发现了——
3、还有三棵大树——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4、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南瓜看到过吗?
倭瓜就是北方对小南瓜的称呼。
5、师:这下我们就找全了。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我们看到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看到了园子里的樱桃树、李子树和大榆树;看到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还看到了萧红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割草、浇菜。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割草 浇菜
(
6、课文哪些部分写了作者回忆和祖父一起做的事?
哪些部分写了作者回忆园中的景?
1-3展示了园子的基本样貌
4-14 我和祖父的活动
15-19太阳下园中的景物
师:这样我们就把这篇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楚了。)
三、感悟园子的“特别”
师:童年可写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萧红却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这园子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默写课文,边读边批注: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景物与人的自由
1、(1生交流)
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我发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很特别。
2、师:真会读书,老师还发现这段文字中不仅景物很特别,写法也很特别。
3、师: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老师读前半句,请同学们来读后半句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生接)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4、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
5、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像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第4小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第5小节)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14小节)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6、师: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男生女生合作读一读。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7、师:刚刚我们说了,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真是个特别的园子。
跟着老师再来读一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
师:“我”是在真劳动?(文中有一次词语:瞎闹)
师:哦,她是瞎胡闹。
(二)感受祖父形象
1、请你读一读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
(生默读、寻找依据。)
师:找到这样的例子了吗?谁先来说一说?
①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把菜种踢飞了是在瞎闹。
②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真是帮倒忙。
③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谁干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带着这样的感受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④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想什么就干什么。
2、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认为最厉害的一次是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因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没有收成了,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
3、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怎么做?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顿,让她好好长长记性。(大笑)
生:我也认为这次闹得很厉害,因为把谷穗锄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4、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5、下面请一对同桌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谁想来试一试?
师:谁想来评价?
(关注到提示语中的“笑”)老师也想来评价一下,他没有表情。
如果加上表情,是什么表情呢?
师:真是会观察!(一点就透)祖父在说的时候是笑的,不是紧绷着脸的。
师: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说说你的理由。
(祖父很宽容、耐心、)
师:就是这样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还有他对我的爱和耐心,使得这个园子这样特别!(板贴)
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
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
(非常快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三)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但是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师:你们有快乐的时候吧?(生答:有)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你们有伤心的时候吧?(生答:有)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借景抒情。(板贴)难怪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萧红的脚步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园子中的人、景、物;知道了这里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里是自由自在的,园子里还有一个爱我、包容的祖父。还了解到作者的写作奥秘——反反复复地写,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里还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板书:
2.祖父的园子
快活自由 反反复复地写
祖父的爱和包容 借景抒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