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习惯形成中涵养新时代少年品格
马杭中心小学 张晓丹
[摘要]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完整品格的重要体现。好习惯的形成对于新时代少年儿童来说尤为重要,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石。现在习惯问题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人们对习惯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新时代少年儿童是否有能力自主形成一个好习惯并从中获益,我们又是否能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呢?
[关键词] 习惯 新时代少年 品格
新时代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是教育实践中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学习习惯可以视为品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教育部对于基础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不仅仅要让队员掌握基本的专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队员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的活动。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新时代少年儿童能够自主地形成一个好习惯。
反观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少年儿童所谓的好习惯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强制要求下形成的,凡是他们认为的好习惯都要求少年儿童反复练习、强化训练,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没有自主性的。我们把教育变成了一种从上对下的要求,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需求。习惯的形成也就变成了一个奴役少年儿童的过程。而当这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消失时,好习惯也就随之消退了。这样的习惯是不稳定的,难以持久的,更无法成为少年儿童一生受益的良好品格。
那怎样才能把这样一个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内在的自身需求呢?因为只有自主形成的习惯才能持久保持,最终成为坚定的行动,少年儿童优秀的品格魅力。
一、挖掘习惯的内涵
学者们对于习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个体行为的习惯开展的研究,主要指的是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有的模式,反映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密切关系。习惯的形成是后天的培养所形成的,而且,习惯不仅仅包括个体所形成的固有的行为,同时还包括个体的思维,感情等方面形成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培养的,在不断的反复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理清习惯与品格的关系
1.品格教育内容包括习惯养成。
品格是一种强大的力量。马丁路德·金博士说:“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品格教育研究所对于品格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品格教育就是对于这些内容开展的全面的研究。里克纳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在社会的发展中,公民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的建立,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公民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了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良好的道德,对于道德的界限进行明确的界定,能够了解道德在推行中所具有的要求。其次公民要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感,能够具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尊重他人,有较强的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能够在行动中了解自身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自觉的遵守道德的规定,及时的纠正自身的错误。最后公民遵守道德要体现在行为上,公民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的关系,自觉遵守道德标准。
要开展品德教育的工作,就要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进行良好品德和思想观念的传输,使得个体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的习惯。品德教育的思想观念是要将队员的行为,思想和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尊重队员的思想,对于队员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认知,在不断的重复实践中,发挥队员的综合能力,对于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认知。
2.良好的习惯促进品格发展和品格结构优化。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道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没有可比性,道德是明确性的标准,根据道德的标准可以准确的界定人行为的好坏。个体所形成的好的品格,一般指的是个体在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学者们对于美德的内涵具有不同的理解。贝内特对于美德的理解是让他们变得更有可能做应做之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短期内形成的不能称之为品格。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具有较为稳定的行为,是品格所形成的重要依据,品格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发展,在日常的活动中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称之为习惯,对于良好习惯长时间的培养就形成了品格,这是对于习惯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
三、建立新的习惯
研究主要分为三个过程:习惯化,去习惯化,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首先,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给两个中队队员建立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每天积累四个成语,并且将这种积累的习惯达到习惯化的程度。习惯化是指机体在同一刺激多次重复后对此刺激的应答降。刺激和反应具有重要的联系,在新刺激发生时,个体产生的反应比较明显,在身体上心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新的刺激上,如果这一刺激性的动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复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对于刺激物的反应程度在不断的减弱,甚至会消失,这一过程就是习惯化形成的具体性过程。
因为四个成语的任务并不会给队员带来过多负担,所以我每天以作业的形式要求两个中队的队员积累四个成语,可以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途径,只要是自己认为较为重要的就要记下来,并借助字典等记下注释。每天早上老师在中队级统一收齐进行批改打等第,对于认真完成的加星表扬。这样的任务持续布置了一周,帮助队员建立积累成语的习惯,并达到习惯化的程度。一周后,在两个中队同时进行一次成语小测验(前测),测验内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配套的评价手册。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两个中队的成绩,检测两个中队的相似度。
经过一周的练习后,两个中队级的队员都已经习惯了每天积累四个成语,这时我采取第二步的工作,就是对于队员去习惯化的培养。指的就是在新的刺激物发生时,个体能够将原有的和现在的刺激进行明确的区分,对于新的刺激物产生更多的关注,这就是去习惯化的过程。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老师不再对做积累成语做出强制性的规定,但鼓励队员自愿参与。
从第三周开始,老师在实验中队引入一种新的学习情境诱发队员自主地积累学习成语,即进行成语接龙的小游戏。主要是利用晨会、中队会等时间在中队级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激发队员对成语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游戏老师在一周内会进行两到三次,一共进行两周。而在对照中队,老师则又开始布置每天积累四个成语的任务,要求同刚开始的一样,这样的任务要求同样持续两周。
最后,对于实验中队和对照中队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如果前者的成绩高于后者,就可以说他们已经自主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积累学习成语的习惯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前测的总成绩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验中队和对照中队并未出现显著差异,两个中队在引入新的教育情境前学习成语水平是相似的。从后测二和后测三中,我们又看出两个中队成绩并无显著差异,同样后测总成绩也未达到显著差异,也就是该实验在促进队员学习成语能力方面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原因我认为是这次研究的时间太短,在实验中队进行引入新的学习情境只有两周的时间,且对三年级的队员来说在两周内理解应用能力要有明显提高很困难。但从后测三分数中反映出了实验中队应用成语的能力还是有所提高,后测一分数也反映了实验中队队员记忆成语的水平有所提高并超过对照中队。这就证实了这种新的学习情境有助于队员自主地形成好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小队员是有能力自主形成一个好习惯并取得更好效果。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我相信,实验中队学习成语的水平会有更大提高。
综上所述,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与品格形成具有密不可的关系,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者,应该抓住涵养契机,充分挖掘学习中的资源,日常生活的点滴,通过一个又一个细微的训练或活动的设计,致力少年儿童习得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陈峰,《教育就是习惯培养》,九州出版社,2008年
2.孙云晓,《习惯决定命运》,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
3.李秀荣,《小队员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赵振杰,《浅谈习惯养成的教育学意义》,《教育探索》2004年第六期
5.丁道勇,《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