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古文,读准节奏。
2、能通过组词、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整篇文章的意思。
3、在理解句子时能学会调整语序。
4、体会老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诵读四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二、导入课文,理解课题
1、刚才诵读的几首古诗的诗人,认出他了吗?
2、了解他吗?(学生知道不多就直接给出)
生1:李白字太白
师:因此也可以叫他李太白。
生2:李白有“诗仙”的美称。
师:是呀,他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
生3: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
师: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可真不少!
3、关于李白,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则与他有关的故事——铁杵成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边写边说:杵字左边是木,右边是午)
4、见过杵吗?
5、(过渡)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老师告诉你,古时候,它是用来舂米的,有时也用来捶衣服。用木头做的杵叫——(木杵),用石头做的叫——(石杵),用铁做的叫——(铁杵)。
6、同学们再看,这是针,大家都很熟悉,用来缝衣服。仔细对比一下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差别?
7、要把这又粗又长的铁杵磨成又细又短的针,容易吗?当你看到有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又会带给你什么启发呢?
二、初读文章,读准读通
1、让我们把书翻到第77页,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有节奏地读好句子。2、借助注释,想一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指名一人读;“还”“卒”易读错)
预设:
师:声音响亮,字字正确。特别值得表扬的是读准了“还”这个多音字,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读huan吗?
生:因为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回去,所以应该读成huán。
师:是啊,这就叫以意定音,音随意走,你很会学习,给你点个赞。
师:还卒业,那卒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板贴:借助注释】
3、卒是生字。伸出手和老师写好这个字。(出示PPT)
师范写(口诀):起笔一点在中线,上横短,下横长,人字捺变点,一竖在中间。
4、初读小古文,你发现这则故事中除了李太白还有谁?
生:老媪
师:字音读准了,明白意思吗?
生:老妇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白发谁家翁媪
师:学过的知识记得很牢!
5、小古文光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请仔细听老师读。老师把魔法棒给你们,你们在心中跟着老师一起读。ppt出示停顿线。
6、哪位同学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
点评1: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点评2:每一处停顿都读准了,你很会读书!
让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好它!(齐读)
7、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去掉魔法棒你们还能读好吗? (男生先来试一试;女生能读得比男生更好吗?)
师:看来咱们四(1)班的同学果然个个都是朗读高手!
8、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则故事。(齐读)
9、同学们要想读懂小古文,你有哪些好办法?
生:组成词语;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补充内容;前后联系。
三、读懂故事、理解句意
1、这些都是我们以往学习文言文积累的经验,用上这些法宝,你一定能读懂。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先自己琢磨一下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2、相信大家都能初步读懂故事,那么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说这则故事发生在哪里吗?(生: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师:看来你真的读懂了文章!
3、那这磨针溪、象耳山和李白有什么关系呢?
生:李白在象耳山里读书。
4、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而古人却说“读书山中”,张老师在马小教书(PPT出示,答案不需要出示),照古人的说法应该怎么说?(生:教书马小)。你们在马杭中心小学读书,该怎么说?(生:读书马小)
师:在河边垂钓呢?(PPT出示)生:垂钓河边!
(师:同学们,你们看,古人说话的顺序和现在真是大不相同啊。理解小古文时,还要注意调整语序。)【板贴:调整语序】
5、那么这句话中“世传”该怎么理解?
生1:世世代代流传
师:世是——,传是——,世传是——;用上组词法理解,这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板贴:组成词语】
6、你能不能用上组词法来理解一下“弃”呢?(生:放弃)
7、“弃”能组好多词呢?你还能想到哪些?(生:抛弃;丢弃;遗弃;自暴自弃)
7、这么多词语,为何偏偏选择放弃呢?
生:因为只可能放弃读书,不可能是抛弃或者丢弃读书
师:你真聪明,一个字能组好多词,可是这些词语不一定都正确,还得根据上下文前后联系,细细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贴:前后联系】
8、那“去”呢,老师查了工具书,它主要有这三个意思,你能用上刚才的方法来理解它的意思吗?(PPT:出示“去”的几种意思)
9、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意思)
10、同学们,李白在山里读书的时候,就和你们差不多大,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放弃读书呢?具体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李白读书未成就弃去了【板贴:读书未成弃去】(总结)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11、一件事没做完就放弃,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半途而废)
(过渡)要是李白真就这样半途而废了,我们的历史可能就会少掉一位大诗人。是什么改变了他呢?请你再去读一读这两句句子,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试着和同桌演一演。(PPT出示“过…针”,指名说发生了什么事?)
11、说的过程中追问:谁问?问了什么?(生: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要磨铁杵呢?)易错:学生可能直接说你为什么要磨针呢?
师:“你为什么要磨铁杵呢?”你说了将近10个字,古人只用了一个字——之就代替了李白的提问,小古文确实是言简意赅啊!)
师追问:老妇人怎样回答的?
12、在这句话中,老师有点不明白“是”的意思,
生:是的意思是这。
师:是溪就是——(生:这条溪)
师:这条溪是——(生:磨针溪)
师:你看,联系上下文,理解才会更深入。
14、【板贴:逢老媪 磨铁杵】这句话主要写了“逢老媪 磨铁杵”,那你们能把这个情景演一演吗? 老师读旁白,你们接着往下演。
师:在象耳山山脚下有一条磨针溪,世世代代流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这天李白经过这条溪边。
(学生表演)
同学们,他们演的怎么样?(生:要是加上些动作会更好。)
14、(采访学生)小李白,看到老奶奶要把铁杵磨成针,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李白):这样磨得磨到什么时候啊?
师:是呀,老奶奶,李白说得有道理啊!
生(老奶奶):只要我坚持磨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哪一组愿意加上补充的对话,再来演一演故事的经过。 老师还有个小提醒,如果能在表演时加上动作,你会演得更精彩!
师:在象耳山山脚下有一条磨针溪,世世代代流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这天李白经过这条溪边。
(学生表演)
15、(采访其他李白)看到此情此景,李白们,你们的心中又会怎么想呢?
生:老奶奶做着这样难的事情都不放弃,我又怎么能放弃呢?;我也要像老奶奶那样坚持下去。
师:像老奶奶那样坚持下去,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坚持不懈
师:除了坚持不懈还可以说——
生:持之以恒【板贴:持之以恒】
师:老师再送你们几个词语,读好这几个词。
16、(过渡:是啊,持之以恒,才能走向成功!)李白从老太太磨铁杵中受到了启发,他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感其意 还卒业。这就是故事的结局。【板贴:感其意 还卒业】
17、同学们,要完成学业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啊!当李白重新回到山中读书,他又遇到了许多问题,这时他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拿出学习单,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写具体。可以抓住他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来写(ppt出示学习单)
结合短文,展开想象,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
(提示:可以抓住他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来写)
情景一:李白回到山中,不久他又感到学习很枯燥,但他
情景二:李白回到山中,小伙伴们邀请他去游山玩水,但他
情景三:李白回到山中,
学生在学习单上写,然后交流
四、四读文章,体悟感情
1、正是每当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能用铁杵成针来激励自己,所以成就了他的伟大。(PPT 李白伟大的成就介绍)让我们再次捧起书,有感情地读好这个故事。
五、回顾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人读书的成语故事?(生:悬梁刺股;手不释卷)
点评1:孙敬和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值得一读;
点评2:吕蒙手不释卷才成了有名的大将军。
2、同学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们坚持勤奋学习,梦想就一定会成真!
六、布置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他关于古人读书的成语故事,结合注释,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铁杵成针
借助注释
读书未成弃去 调整语序
逢老媪 磨铁杵 持之以恒 组成词语
感其意 还卒业 前后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