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
发布时间:2022-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庄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教师教是最基本一事。现阶段,学校以耦合为课题,学科以自适应为目标来更进一步实施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在此基础上,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一部分即教师的课堂引导以及辅助。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自适应课堂中,如何提问,或者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越来越优化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十几年前的满堂灌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不断地改进各种教学方法,使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这中间都离不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一个优秀的提问方式,或者说一个优秀的问题,往往可以让师生配合密切,甚至在情感上连接,不仅连贯整个课堂,也促进师生间的互相了解。到底如何提问才是高效的,能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话可答,有理可依?根据这点在下面的观点中以一堂公开课中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1、提出更少的问题。在课堂上,老教师一直会强调的一句话是你要说的少,让学生多说多想多思考。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任务是启发、引导,而不是提出一些没有用的问题,让学生整节课学完都不知道学的重点在哪里,而应该是通过问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生适应的情况下去接受稍微深入一些的知识。

2、提出更好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为了迎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往往不会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导致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发散性的答案。而这类问题通常都是常识性的、记忆类的问题。综合型问题往往才是学生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而提出好问题,就不能单一、枯燥,应着重问题的多样性及层次性。

3、提问有深度。有时候知识性、理解性的问题有必要,但从问题深度上来讲还是有所欠缺的,可能当时孩子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但是并不能深入记忆理解,因此,教师也应该让孩子在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提问回答,盲从的学习知识。

4、提问有等待时间。很多时候,当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或者能回答的学生较少时,教师会重复这个问题或者加以解释,或者干脆引导给出自己的答案,而学生在还没有思考完全的情况下,要么焦虑的想问题的答案,要么就是被迫接受教师的答案,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在这种高压情况下,长此以往并不会引导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

5、提问的广度。刚才第三条有提到过提问不仅仅只有知识性、理解性的问题。还应该有综合性、分析性、评价性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身心健康的发展,精神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关注的方面。

6、面向的学生。在一个正常的课堂中,存在思维敏捷,语言顺畅连贯的学生,同样也存在思维迟缓,虚反复思考的学生。而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全部的学生,就需要提问有层次,避免一整堂课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断回答,独占整堂课回答问题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层次多样,鼓励性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成功感。使课堂氛围活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进取、相互促进。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实践操作过程(以本人为例)

在一堂公开课讲演中,提出的问题是环环相扣引导深入的。以新教师汇报课《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在这堂课中,内容很多相应的问题也会比较多,相对来说,问题的深入以及层次就比较重要,尤其是还要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够理解和回答的范围。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以礼物盒子激趣,来提问孩子们会极大的调动孩子们好奇的心,继而引发本节课需要导入的情景——10支铅笔的分配,这种简单的激趣的问题对整个教室无论是后进或者优等生来说都是可以回答的,是照顾到所有同学的。在铅笔的分配中,结合了之前学过的平均分的知识,进行小组分配,然后提出对10支铅笔怎么具体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来说难度已经深入了一个层次,所以是需要小组讨论的,然后经过讨论孩子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表述出来。

在这个问题末需引出平均分的分类,一种是有剩余,一种是没有剩余。在试上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是整堂课中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问题本身是:“你可以对10支铅笔平均分进行分类吗?”本意最理想的回答是一种有剩余一种没有剩余。在试上的过程中,有完全沉默不理解问题意思的,有回答重点在前面每人分的支数上的,很少有能回答到结果的。可能对于教师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只是对一个结果进行分类而已,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连分类这个概念都有些模糊。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是教师来对问题进行解读引导,引导回顾每一种类型,并着重强调分类的结果,让学生往这方面考虑,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些强灌的意思。因此,最终采用让孩子用小组分类的方式来思考,并给与一定的思考时间,既避免了提问变成教师与优等生之间的切磋,又给与所有孩子动脑启发的机会,让课堂氛围轻松且活跃。

从而,后面的问题在前面问题的带动下层层深入,孩子们印象深刻,在最后的课后习题的练习中效果非常好,回答的正确率也是很高,而不存在知识只浮于表面,最后不会应用的结果。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

1、改变提问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引导者主动者的姿态,如果改变状态,让孩子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孩子的情绪就会被拉满,比如说一个问题,从谁来告诉我,变成谁能来帮帮老师,那孩子就是一种被鼓励的状态,必然是更加愿意发挥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得到自我满足,有成就感有时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方式。孩子多鼓励多赞赏,使他们在课堂中多获得多收获,也是一种获得乐趣的方式。

2、精心设计问题。在上一个环节细说了一个自己的例子,由此也总结了问题设计要思考的内容。通常的课堂中往往不会给予多次的试错机会,那么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就需要精心来设计问题,既不能让问题抛出没人能答,也不能过于简单提了等于没提。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化难为易。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各种现实因素来提问,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氛围日渐沉闷,对教学发展是不利的。

3、多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在学生本质上,因为对教师的尊重会有一定的畏惧。不敢回答问题,怕答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是导致课堂效果较低的重要原因,让学生敢回答,也要从平时课堂问题的鼓励开始。排除有些学生的故意捣乱,对于敢于发言但是容易回答错误的同学经常加以肯定,给其他摇摆不定,不敢回答的同学树立榜样,让课堂氛围活跃,效果翻倍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四、对有效提问的总结认识

  有效提问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有效时间内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更深。有效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反省思维等思维能力,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