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溯蕾

摘要:古人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对于文本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不管是文人墨客,抑或是现代教学,朗读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必备手段。教育部发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有强调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要用普通话来朗读课文,培养其用词的正确性,文章的流畅以及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会说话已成为打通“社会绿色通道”的其中一项重要手段。有关数据表明,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文章,积累好词好句,提高文章的水准,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陶冶。另外,朗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艺术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特别是对文字的理解有更好地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更多的利处。可以看出,朗读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朗读,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综合素养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翻阅和整理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的相关文献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观察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采用调查问卷和个体访谈的方式来调查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二)研究意义

当前的九年义务中,小学低年级的朗读能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表达真实意愿和情意的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对学生的启蒙知识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如果在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没有好好学习朗读能力,那么随着语言学习和应用的越来越深入,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也会越来越高,学习也更加地吃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过程中应该要重视朗读环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给学生传授朗读的技巧、读法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掌握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以此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对于单纯的文字内容,对于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往往对其朗读的兴趣低下,其自觉性也不高。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就显得异常重要。

案例:一年级上册《小锅牛》

小锅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这类童话体裁的课文能够比较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虽然是虚构的童话故事,但是蕴含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模仿语调来增加课文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比较枯燥的方式文字阅读,导致参与性低,或滥竽充数,混在朗读的同学之中应付老师。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应该要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温和、积极地态度来引导学生尝试朗读,感受朗读带来的趣味性,进而发现朗读的乐趣,从而达到能够自觉地进行朗读。

(二)朗读时间分配不合理

朗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环节,但实践数据证明,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有要求学生做朗读练习,大部分都是作为预习或课后的作业来安排。就算有安排,大部分的朗读时间是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课文内容比较简单短小,比如一年级的儿歌,其朗读时间都非常短。像《比尾巴》和《对韵歌》这种具有浓厚的童趣儿歌,可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若只是依赖2-3分钟的时间长度是无法达到朗读的学习目的要求的。

图片2.png 

从表1.1可以看到,朗读指导的时长占课间时长平均在10%左右(分别是9.5%和5.25%),明显这样指导的时长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教师仅仅停留在单纯地“读”,没有深入进行指导教学,忽略了蕴含在儿歌中的深刻含义。学生无法理解到其中的情感与趣味,自然也就兴致乏乏。

课堂上没有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朗读技能进行有效评价和教导,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朗读方面教导学生的技能培养,对小学低年级的朗读学习意识以及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评价是否恰当以及评价语是否丰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的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及时回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即便是在朗读时出现小失误,教师的提醒回应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以最快的速度纠正错误的朗读方式,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有效地正确地练习。

其次,在朗读课堂教学上,在学生出现朗读错误的时候,教师如何评价对学生后续的心态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学生在朗读失误的情况下,教师说:“你刚才这个地方抑扬顿挫不对,同桌同学来重新念一遍给他听。”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心态是产生一定的打击,无法提高学生对朗读的信心,对其他学生也没有任何朗读方面的帮助,甚至会吓退其他“胆小”的学生。因此,适当、有效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朗读错误的地方,也能理解教师不好的评价是为了纠正自己,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益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教师的言行都会用心地思考。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用词,采用最适当有效的评价来使得学生的“用心”变得有意义,而不单单只是了完成课堂的朗读任务。

三、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形式都是相对比较单一的,基本都是通过集体朗读或是点名朗读的方式来作为引导。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过来说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混在朗读的学生之中滥竽充数,而真正朗读的学生就固定在了那么几个学生身上。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热情,应该采用具有趣味性的、多元化的朗读方式。

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体裁,这就决定了朗读形式的多元化。在朗读内容是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时,可以根据故事的角色进行分配,引导学生通过对角色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有声朗读,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更好地把整个故事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如此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对角色进行思考,并了解角色的情感,感受到故事的趣味,也能够在与同学的配合中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而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古诗的韵律与作者当时的情境。因此可以在古诗词朗读引导的时候,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从而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要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其朗读能力。

(二)合理分配朗读指导时间

学校课堂的教学时间仅有40分钟,因此分配给朗读指导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教师、学生和家长是需要一起配合、努力的。

1.课前的预习

在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任务,同时要明确朗读目标,做好必要的预前准备工作。并督促家长配合直到学生完成朗读目标,对于完成的进度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如此有利于教师能够有效地监督并做好知道朗读工作,以及对朗读时间的合理分配。

2.明确课上任务

在教学课堂过程中,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由于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自学自控方面并不足够,预习也仅仅局限于比较表面的字词问题,在开始朗读指导前,应该给学生预留5-10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学生较为难以理解的生字可以通过图文或相对比较生动的描述来清楚表达给学生,并预设接下来的朗读指导。

案例:二年级下册《要下雨了》

图片1.png

2-1 预设学生朗读难点讲解图

小鱼说:“水里闷得很,我到水面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在这段话里有三个地方是需要教师在朗读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1.解释“闷”的含义,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表达出来。2.解释小鱼出水透气的原因;3.解释小鱼担心小白兔淋到雨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朗读过程中,后半段的语调节奏相对前半段是要更快,体现出小鱼焦急的心情。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教师指导的方向走。

3.课后及时反思

课后教师应该要针对课堂期间的朗读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有规划地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思维、兴趣点进行问题调整, 对于不同的课文要进行分类,比如散文类多为抒情,读的速度会相对较慢;儿歌与童谣一般较为情况,读的速度较快与富含节奏感。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升其朗读能力,必须要有效地规划课堂地朗读指导时间。

(三)丰富朗读指导评价语言

课堂上,对于朗读不自信的学生,由于其不敢表达自己,无法达到朗读标准完成朗读任务,对于这类学生,评价可以采用:“你读的非常流利,如果声音能够再大点就更好了!”,“你讲的很不错,不过老师想要听得更仔细些,你可以大声喊着说。”诸如此类地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鼓励学生勇敢朗读。

案例:(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优美风光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老师A:请小元同学朗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后,

教师A:非常好!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觉得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A:我认为作者早晨醒来,看到有雾朦朦胧胧的,万物正在逐渐醒来,很安静美好。

教师A:你理解的非常好!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得响亮,语调需要快速吗?

学生A:不需要,应该放轻声调,比较舒缓地方式读出来。

教师A:很好,那请按你现在所理解地再重新读一遍。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评价虽然简短但是却精练,具有针对性。对于不足的地方,不是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挖掘出情感内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留下深刻印象。及时的夸奖对学生也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教师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引导和鼓励学生融入情境,并肯定学生的表达,正面的肯定和表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鼓励、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出现朗读问题的时候,教师的评价能够给予学生或纠正错误、或鼓励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增强信心,给学生带来荣誉感。

四、总结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朗读的概念以及朗读能力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存在的问题着手剖析,从而了解到多数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缺乏,教学课堂上朗读时间分配不合理以及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价等三个方面,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良好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越加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朗读指导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马晓楠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提升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8.06
[2] 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M中国校外教育2017.01
[3] 林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M教育观察2018.09
[4] 杨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M中国校外教育2020.03

[5] 兰玉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M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