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有趣的拼搭
发布时间:2023-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盛小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滚滚、堆堆、摸摸、搭搭、数数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布袋,滚板。

 

教学过程:

 

教学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

复习回 

谈话:昨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应的积木)今天我们和这4位朋友一起做游戏,看谁的本领大。

揭示课题:有趣的拼搭。

独立回顾,按要求口答。

通过回顾和出示相应的积木,有利于激活学生对相关几何体的感知。 

 

 

 

 

 

 

 

 

 

 

 

 

 

 

 

二、

实践

活动

 

活动一:滚一滚。

1. 猜想:老师这儿有一块斜放的木板,如果把这4块积木放在木板的上方,小朋友们猜猜,结果会怎样?哪些形状的积木会滑下来?哪些形状的积木会滚下来?哪一个滚得快?

 

2. 活动验证:猜测得对不对,还得通过实践来验证。

 

3. 发现规律:通过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4. 讨论反思:为什么滚下来要比滑下来快?

 

5.像圆柱和球这样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你能再举一些它们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大胆猜想,交流想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会滑下来,圆柱和球会滚下来,球滚得快一些。

小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验证猜想。

集体交流发现:球和圆柱会滚下来;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木板上慢慢滑下来。滚得快的是球。

得出结论:球和圆柱都有弯曲的面,可以滚动;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只能滑动,不能滚动。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既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又创设了激发数学思考的问题情境。

活动二:堆一堆。

1.小组活动:将桌上的积木堆起来,看哪一组堆得最多最!(选择同一种形状的积木堆一堆)

2.思考讨论:为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堆得高,而圆柱与球不容易堆?

3.联系生活:物体表面平的容易堆得高。你能再举一些它们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小组活动,体会选择正方体与长方体堆得比较顺利,圆柱比较难堆,球不能堆成功。同桌交流,口答。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盖房子的砖头是长方体的,用它们砌墙就很牢固。

通过操作、思考,一方面强化了对平面和曲面的感知,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不同几何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活动三:摸一摸。

(出示布袋)如果我们不看,仅靠手摸,你能准确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吗?

指名示范后开展小组活动。方式一:任意摸一个,说说摸到的是什么,再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判断正误。

方式二:按要求摸一个说说怎样才能摸得准。

通过动手摸判断是什么几何体,或摸出指定的几何体,能加深对相关几何体特征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搭一搭。

1.小朋友们在搭积木的时候经常用到这4位朋友,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的积木搭得最好!

2.作品展示,引导评价。

学生分小组用提供的各种积木搭一搭。

 

师生、生生互评。

根据几何体特征,合理利用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活动五:数一数。

指导学生完成书本填空,要求边做边想:怎样能数得对、数得快?

适时指出: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地数。

 

独立完成教材第33页“数一数”。

交流数的方法。

看图数数可以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

三、

全课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总结,进一步明确认识,突出各几何体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