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真实情境中写人类文章阅读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4-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松兰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致力于寻求新的阅读教学方式,意在借助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本文将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一——情境教学,即在真实情境中来开展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写人类文章阐述、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客观思考以及如何在真实情境中来开展阅读教学——以写人类文章为例四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实情境;写人类文章;实践应用

一、写人类文章简要阐述

写人类文章,顾名思义,即以写人为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人类文章多指的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人类文章主要是对人物的诸多方面进行描写,诸如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等,通过一件或者几件典型事例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品质,将人物的整体形象完成塑造出来呈现在小学生眼前。在阅读写人类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一般会引导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入手,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内容,比较常见的角度有精准掌握人物的外在形象特征、深入分析人物的动作特征、感悟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认真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故事细节、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等等[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人类文章阅读和理解难度都不算很高,写作思路都非常清晰,一般不会出现太过深层次的阅读要求,所以,通过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阅读基本上都是可以满足阅读要求的,但是也不排除例外情况的存在,随着年级的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很多小学语文写人类文章阅读教学多采用这样的一种模式,即阅读教学三步曲:第一步,课前预习课文;第二部,课中学习情节和分析人物特点;第三步,课末颂扬人物品质。这个教学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认知容易动情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但不容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强烈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二是教书容易育人难。人物故事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物、学习品质、树立榜样、规范言行。然而,学生离开课堂就放任自己的言行,遇到实际情况所表现出来的怯懦、冷漠、不负责任早已背离了文本的实际教育意义[2]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阅读氛围

阅读这件事情需要以良好的阅读氛围作为依托,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为小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便小学生可以很好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但是,深入去调查和了解,不难发现当前有很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这一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小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这与学校阅读氛围的欠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很少会关注到阅读氛围的营造,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是否完成了阅读教学工作任务,学生是否按部就班完成了阅读学习任务,课下小学生也多以玩乐为主,很少有学生会利用课下时间去阅读一本书或者谈论有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话题,阅读氛围的缺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阅读效果,也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过度讲解

俗语有云:过犹则不及。这句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高的适用度。据了解,有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教学观点,即讲得多,学生学到的就越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学生只靠教师一味地灌输来学习知识,那么他们并不能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教师停止讲授,那么学生是无法自主去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的。一些教师表示小学生年龄太小,他们的理解能力并不高,很多内容或者思想他们是无法靠自己去理解和消化的,如果自己能够多说一些,或者多重复几遍重点知识,那么学生还可以多学习和吸收一些。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都是在慢慢发展和提升的,教师的过度讲解反而会禁锢他们的思想,小学生没有办法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自然会阅读也不是感兴趣。

(三)被动参与阅读

小学生对于阅读似乎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在阅读当中并没有寻找到真正的乐趣,也没有感受到阅读的无限魅力,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小学生们只是将阅读看作是一项强制性学习任务,其必然要完成这一项学习任务才能够获得好的成绩,才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因此,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非常被动,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更多的是在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想法去阅读,久而久之,阅读积极性会变得越来越低。

(四)阅读过于机械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在寻求创新和改变,但是深入其中去了解还是存在着传统应试教育的身影,还是会有一些程序化、固定化的因素的存在。之前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比如其可以让小学生更快地掌握文章结构,挖掘中心思想,但是久而久之,小学生很容易被这样的阅读教育理念所影响,思维会受到局限,形成思维定势,欠缺灵活性,阅读也会欠缺个性化[3]

(五)阅读急功近利

其实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急功近利的现象,还是会有教师和家长以小学生读了多少本书、认识了多少生字词语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质量的标准,这与语文学科中所强调的人文性是不相符的,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影响到小学生对阅读的认知,让小学生也认为阅读只看中数量,看重结果,并不看重过程,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对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客观思考

阅读本身便有着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阅读便会与不同的不同感受。小学生的阅读与自己的个性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他们是带着自身的经验、能力以及认知、感官去阅读和体验文章内容的,任何人都无法感知小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师亦是如此,其只能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阅读,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有没有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了具体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在课堂上兴致会明显高于没有创设情境的阅读课堂,因为没有了具体情境作为依托,小学生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更像是阅读学习的旁观者,只是根据教师的思路来进行学习和思考,很难真正深入到文章内容当中,更不会被文章内容和情感所打动。阅读情境的创设就相当于在阅读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强劲的阅读磁场,有了磁场强大的吸引力,小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变高。

近些年,尤其是近几年来,情境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这其中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影响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认真思考当前阅读教学现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绝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撇开文本,本末倒置,要正视学生的阅读需求,精心创设阅读情境,坚守情境教学的初衷,让学生们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去更好的参与阅读学习,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和感受[4]

四、如何在真实情境中来开展阅读教学——以写人类文章为例

(一)借助互动增强真实情境的参与度

鉴于小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在实际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时候会存在比较急迫的心理,在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时就急切想要去回答问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会存在偏差。基于现实情况,语文教师在营造真实情境是可以尝试进行情境互动,让小学生也成为故事情境的参与者,这样一来,小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行文脉络,也可以对文章内容做出更精准的把握,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作用[5]

例如: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讲述的是七连六班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顺利转移,与日军英勇奋战,将敌人引入绝路,最终在胜利完成任务之后跳下悬崖的故事。该文章描写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无一句人物心理描写,更无对战士豪言壮语的描述,但是却将五名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日军敌人的恨以及在完成任务时的坚毅果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崇拜与赞扬之情。故事情节非常形象,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尝试和学生一起将这一段故事编写成为一个情景剧,由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但选择角色,然后自行进行排练,在课堂上进表演。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想法来对故事进行改编,也可以自行准备道具,将故事情境在课堂上进行还原复现,这样一来,小学生便成为了这一情境故事的策划者、参与者和营造者,当他们发现原来阅读学习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时,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自然会越来越高,当他们享受到情境表演带来的乐趣时,自然也会期待有更多情境故事的出现,当他们参与到情境故事编写和策划的过程当中来,自然也会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阅读,他们会自主深入研究故事内容,感悟故事情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也更加透彻。

(二)借助媒体增强真实情境的真实性

多媒体作为先进教学设备的代表,其成功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为一体,在实际教学中可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多媒体可将阅读内容真实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仅可以看得清楚,而且可以获得更真切的感受,因此,借助多媒体图画来辅助真实情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和方式[6]。如果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写人类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内容进行形象化的呈现,再加以语言的引导和启发,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学生融入情境会更快更投入。

例如:在阅读《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画来增强真实情境的感染力。《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品,记录是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这是一篇充满美好感觉的文章,既有巴金先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也有巴金先生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和愿望。这是一篇言景的文章,文字的描述虽然可以给学生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空间,但是既然是鸟的天堂,怎能少得了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在讲到这一类型的文章时,语文教师便需要在课件制作上面下更大的功夫,要充分借助多媒体图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目光,将文字和图片、视频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来进行讲授。其实在这篇课文里面,巴金先生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明晰的,而且相对简单直接,语文教师与其再苦口婆心地重复讲授大道理不如精心制作课件内容,利用多媒体平台将课文中的故事再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当学生们感受到文字和画面的双重力量时,有了真实情境的感染力,他们对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自然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借助语言增强真实情境的感染力

教师生动的语言可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小学语文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便是联系学生与作者情感之间的重要纽带,教师铿锵有力、富于情感和变化的声音必然可以一次次带动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7]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名字是《小英雄雨来》,文章讲述的是小雨来在日军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机智跳河躲过日军列强的抗战故事。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关于讲述小英雄雨来的视频资料,先将学生们带入到一个真实情境当中来,让学生们的情感受到触动,感受小雨来作为小孩子的调皮与灵动,同时感受小雨来在面对敌人时表现出来的勇敢与无畏,然后再和学生们一起阅读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们便有了情感基础,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故事内容与思想精神,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语言的力量,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每一段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以语气的变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要对自己在课堂上授课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精心设计,特别是要在最后小雨像只小鸭子抖着头上的水询问岸上的人鬼子走了吗这一反转情节的讲授上面用心设计,要让之前学生们悬着的心踏踏实实地放回肚子里,将学生们从难过悲伤的情绪中拉出来,重新点燃学生们的热情与兴致,一定要保证语言情感的充沛,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来增强真实情境的感染力。

结论

综上所述,写人类文章,特别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材的阅读,最需要的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融入,有了情感融入,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真实生活。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出更具真实性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去阅读,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越容易走进人物,感受人物,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 陈海敏.统编教材写人类文章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1(19):2.

[2] 张芳芳.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写人类文章的教学思考——以第三学段教材为例[J].新课程:小学,2019(9):2.

[3] 周丽君.好花要有绿叶衬——浅谈侧面描写在写人记事文章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9(1):1.

[4] 许轶.如何让学生快速读懂写人的文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下写人单元统整教学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20(4):4.

[5] 贺建勤.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中的情境创设[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2):1.

[6] 叶大仁.选身边的人,写有特点的人,评有特点的文章——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导写教学设计[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20(4):3.

[7] 刘洋.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25):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