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6-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莲娣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综合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主题,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蕴含其中。从而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一、主题的来源
1. 改编原有教学内容
教材中有的题材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对书本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数学主题来代替,这样在一定的情节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2. 引入“身边数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去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因此引入“身边的数学”进入课堂作为主题教学,发展全体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3. 编辑“数学采集本”
生活本身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让每一个学生编辑“数学采集本”,可采集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家庭生活中的数学以及校园生活中的数学,可以是亲眼所见,也可以是亲耳所听。当教师把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引入课堂的时候,数学便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主题的特点
1. 具有综合性
数学的应用本身具有广泛性和多科性的特点,因此主题式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功能,而且还要关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从学科联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更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2. 具有生活性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设主题,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阐释数学问题。
3. 具有趣味性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小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更加开放,更加生动地再现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产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