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小学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日生活,无论是生活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劳动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劳动,学生的一日生活以及家庭时光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绝佳机会,看似琐碎的“杂务”其实是提升学生劳动能力的可靠途径。当学生真正地体验劳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后,他们就能够了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生长过程,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明白“农民伯伯的汗水”的价值。在这样的劳动教育过程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劳动品格,而劳动品格应该是多重的,包括勤劳、自律、守时、专注,等等,这些品格的养成能够让学生一生受益。
一、以儿童兴趣为落脚点,生成劳动教育的契机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的基础之上,当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就是教师和家庭成员将劳动教育提上日程的良好契机。教师引导学生从接触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开始,让学生理解成人为其作出的劳动行为,以此引发学生共情。同时,教师在学生园通过绘本阅读和言传身教等方式带领学生对劳动的价值产生意识,激发学生想要参与劳动的意愿以及积极性。
(一)将绘本阅读融入劳动教育中绘本
拥有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画面,是一把能够帮助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当下,许多家庭都存在父母包办代替的现象,学生在家庭中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对劳动的了解与认识也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今天我值日》《小镇上的大扫帚》《早起的一天》等劳动绘本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劳动的故事。阅读结束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通过创设情境、故事表演、故事创编等方式将故事内容再现,作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启蒙,为后期真正参与劳动教育做好十足的准备。
(二)将言传身教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自身的劳动教育意识是影响学生对待劳动态度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体现在许多生活的细节之中,例如在带班日常中,看到地板上有垃圾就及时捡起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蔬菜种植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一起改造班级区域等,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式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渐渐地,教师发现在班级中默默涌现出许多热心肠、爱劳动的“小帮手”,这些学生不仅自我服务意识比较强,而且乐意主动承担班级中的各种事务。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时的良好模范,将他们作为劳动教育的榜样和典范,能够将劳动教育的种子散播到更多学生的心中。不管是运用劳动教育绘本还是教师言传身教“点燃”学生的劳动之心,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要将学生内在对于劳动的兴趣激发出来。当劳动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劳动教育就不会成为教师的负担,而会渗透在主题活动、种植活动、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之中。
二、以儿童需求与为出发点,创设劳动教育的实践
当学生对劳动建立起基本的认识,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在一日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尝试并体验各种劳动实践。在学生园的一日生活中,主题活动、种植活动、值日生活动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
(一)在种植活动中体验劳动之快乐
种植活动在学生园中是比较常见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亲近大自然、接触自然物的活动都是十分好奇而积极的。学生对学生园里新建的暖棚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一起了解暖棚的用途,而后一起讨论暖棚里可以种什么,学生很快给出了统一的意见——种草莓。随后,学生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去网上订购草莓秧苗,有的去和门卫爷爷一起锄地,有的则为草莓秧苗挖坑,还有的为暖棚盖上薄膜……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高兴极了。在草莓的生长过程中,草莓秧苗一度濒临“全军覆没”,学生日复一日地仔细观察、悉心照料,坚持为草莓秧苗浇水、锄草。终于,在炎热的暑假来临之前,学生终于吃上了自己种植的草莓,大家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在暖棚里种植草莓的活动,推动学生自发地加入购买草莓秧、种植草莓和照顾草莓的队伍中来,这样真真切切地种植体验活动就是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学生感受劳动成果带来成就感的最有效方法。
(二)在一日生活中感受劳动之重要
除了种植活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栖息地。在晨间入园环节,学生通过打理自然角进行简单的清洁劳动 ;在自主享用点心环节,学生担任值日生,回收牛奶瓶并打扫卫生 ;午餐环节,学生帮助教师盛饭、扫地等 ;区域游戏时间,学生帮助有需要的伙伴一起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等。这些一日生活中看似平凡琐碎的劳动细节,最能帮助建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习惯成自然”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三)在主题活动中养成劳动习惯
主题活动是学生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带着问题,以找寻答案的方式进行深度的学习,从而生发更进一步的探究。教师通过植树节开展亲子植树、护树劳动,在宣传环保理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 ;教师在劳动节开展“我为班级出一份力”等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的同时致敬劳动者 ;教师把握妇女节、重阳节等契机,开展“我的好妈妈”“奶奶,感恩您”,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分担家务、尊老爱幼的责任意识和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对于这些活动的兴趣和需求,生成相关的项目活动,让劳动教育从小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以家庭教育为培育点,叩响劳动教育的心弦
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因此,劳动教育除了将学生园作为“实践场”以外,家庭、社区也是劳动教育渗透在生活中的重要“培育站”。因此,要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共同为学生创设学生园以外的劳动场地,让学生在生活中真真实实地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价值。
(一)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优化亲子互动过程
家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既是接收者也是教育者,家长的教育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劳动体验。首先,教师对家长进行有关劳动教育的引导,例如分享优秀家庭劳动教育的案例、鼓励家长开展种植等在家庭中易于推进的劳动教育活动。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中适当“示弱”,为学生创设劳动的机会,鼓励学生承担扫地、倒垃圾、收拾玩具、整理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不但能促进亲子关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后,家长通过在家中设立“家庭种植基地”,鼓励学生进行长期劳动,从认领种植和规划场地、到记录和观察植物发芽及开花的过程,在坚持劳动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劳动热情。
(二)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养成积极正向的情感交流
要使家庭劳动教育的效果深远持久,亲子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家庭劳动教育的案例,引导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学生的情感需求,并积极作出回应。例如,当发现学生逐渐掌握一项劳动技能时,家长不妨通过语言、表情、神态等细节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当学生在种植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家长适时给予激励,帮助学生“重振士气”,或陪伴学生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当学生对于劳动活动缺乏积极性时,家长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持续参与,明白坚持的价值。这样的家庭劳动教育不仅能开展得更加顺利、更加高效,而且能够细化地针对每一名学生的性格和品质,积极地进行情感上的回应与交流,因材施教,培养有爱心、有耐心的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