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18古诗二首
发布时间:2025-01-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晓梅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李白我们已经之前已经了解过他了,谁能来介绍一下?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
    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课件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登上这座山寺。

    三、初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小朋友们自己去读一读吧!)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四、检查自读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 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5.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6.指名朗读全诗。齐读。

    五、明诗意
    1.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儿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课件出示:山、星、诗)
    过渡:李白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在夜色中,他还登上了山顶的寺庙的这座高楼,站在这么高的楼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觉得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3.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教师:从这行诗里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回答,并说出高百尺的含义。
    教师:哦,我明白了,太好了。小朋友,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5.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6.学生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真高呀,还有谁读?高不高?还有想读的吗?有点矮了。还请——读得怎样?

    7.分组读、自由读。
    8.个别读,再评。
    过渡: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座这么高的楼,让我们一起来说:危楼高百尺(齐读)真是太高了。这时候,李白还想到什么?
    9.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教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
    教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座楼真是高呀。小朋友,现在,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
    10.学生读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个别再读,再评。要求读得高兴。)
    教师:启发读得高兴。(想想看,那么高的楼,伸出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呀,心里多高兴呀。这次高兴了。)

    1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过渡:这位同学读得很可爱,请你读。然后齐读。
    过渡:李白又想到了什么?
    12.学生回答不敢高声语,说意思。
    教师:李白为什么不敢高声说话?
    13.学生回答恐惊天上人,说意思。
    过渡: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好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14.学生回答:小声读。
    15.学生读。
    16.教师指导,个别读,齐读。
    六、悟诗情
    过渡:小朋友,回忆以下,刚才,我们跟着诗仙李白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高山,登上了山顶寺庙的这座高楼,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我们一起读——

    我觉得还不够,再一起来。小声——真是美呀!小朋友,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没有)可以摘星星吗?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1.学生回答:因为这座楼太高了,太高了。(板书:高)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妙的诗句呀,小朋友是不是很想很想——
    2.个别练习,展示
    ⑴我想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⑵我想表演这首古诗。
    ⑶我想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
    全课总结:小朋友,李白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在课后可多去看一看,读一读,下一回,咱们要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到时候,相信大家的表现会更出色。

  3. 学写字

  4. 巩固生字:开火车认读。

  5. 学写生字“危、敢、惊”

    说说怎么记住它们?怎样写才好看?范写指导,学生描红练习。

  1. 作业:背诵古诗   写生字每个4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两首

    夜宿山寺(李白)

    (田字格生字范写)

    教学反思: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

    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播放歌曲《天堂》。

    师: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快快来说一说!

    生:草原真辽阔!

    生:草原真美啊!

    生:一望无际。

    师: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从古至今,草原人民都在用满腔热情歌颂着自己的家乡。

    2、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

    板书课题:敕勒歌  齐读

    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播放录音,示范朗读。

    要求:认真听读,听清字音及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仿效录音,把握诗歌的韵律。

    3、开火车认读生字,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地图介绍) 相机学习生字“阴”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相机学习生字“野”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1. 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学生再次深入诗歌中,品读词句,进行自主体验。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是什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师生互动,品评诗歌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品读后充分谈出自己的自身感受,注重激发学生自得的情感体验。

    品读重点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

    生:这句话把天比成巨大的帐篷,向四外延伸开去,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这句诗里的哪个字是“好像”的意思呢?相机学习生字“似”。

    生:这里的描写好像天和地连在一起,无边无际。让人感受到了草原那一望无际的辽阔。

    生:天空又像牧民的蒙古包,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生活。

    师:诗中将天空大地,比作了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蒙古包,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指导朗读。

    还有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

    ⑵“天苍苍,野茫茫”。

    学生自主表达感受:你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天空太大了!

    生:天空一望无际,非常辽阔。

    生:田野也是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

    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机学习生字“苍、茫”。

    ⑶“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你能想像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牧草长得怎样?一阵风儿吹来,草儿被吹得弯下了腰,你会看到什么?草原上的牛羊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

    点拔: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茂盛的牧草和肥壮的牛羊,写出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机。

    4、感受敕勒川的广阔。

    这辽阔的草原,就是敕勒川。“川”在这里指平坦的草地。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高大的阴山的脚下,就是一望无垠的敕勒川。在高耸入云的阴山的映衬下,辽阔无边的敕勒川更加吸引人。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这美丽的风光。

    5、再读古诗,体会动静交织的美。 学生齐读。

    师:在这幅美景中,哪些是静止的事物呢?哪些又是活动的事物?

    小结:天空、草地是静止的,而牧草、牛羊又是活动的,这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诗歌所描述的画面也就更加生动了。

    6、学生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

    五、想象画面,拓展延伸。

    师:这首诗只用27个字,便勾勒了一幅草原浩瀚无垠的美景,同学们能不能想象着画面把这草原的美景记在心中?

    生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似、野、苍、茫。

      2.按结构记忆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似、茫

    七、作业设计。

    根据诗歌内容,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读给家长、同学听。

     

  2.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两首    

     敕勒歌(北朝民歌)

                     

                                                     

                

    天空  苍苍

                                             热爱

                       草地  茫茫                       家乡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赞美

     

                       

                    

    教学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