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示儿》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金玉

板块一 谈话导入,带入诗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著名作家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说到热爱国家,你们会想到哪些仁人志士呢?(屈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不论经过多少年,这些爱国人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古代,去感受一些爱国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

2、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提出要求:自由读三首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示儿”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我想知道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首诗里都写了什么。

预设2:“题临安邸”的题是“书写”的意思,结合注释我知道了“临安”是指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而“邸”是指旅店。题目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旅店写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写诗,那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预设3: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课文中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我想知道己亥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慨。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出示课件小结。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诗题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第一首古诗。板书:示儿

2)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你了解诗人吗?

3)简单介绍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4)创设情境:800多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僵卧病榻,老泪纵横,他颤颤巍巍地挣扎着起来,给儿子写下了一首绝笔诗。他写的内容会是什么呢?

 

板块二  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一个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jì)、乃(nǎi翁(wēnɡ)”的读音。

3)区分形近字:祭蔡,乃及。

随文指导“祭、乃”的书写。

①祭: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②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4)学生再次自由练读,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朗读七言古诗时,一般每句的节奏划分是二/二/三。指名读,齐读。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1)学生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2)师生共同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课件出示: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同:统一。    定:收复北方失地。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交流古诗的大意。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痛不能活着看到国家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板块三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引导思考: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豁达)

2)设问交流: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不是)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元”)这个字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3)指名朗读,设问: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悲)他悲的是什么?(不见九州同)

4)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他又为何而悲?(学生发散思维: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课件出示:

1126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城(今河南开封市)。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2.品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提问: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2)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3.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板书:不见——悲之切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板书:无忘——之深

4.学生齐读全诗。

 

板块四  补充资料,感悟情怀

1.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

课件出示:

·壮年陆游: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老年陆游:67岁时,从军边关,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68岁时,缠绵病榻,他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85岁时,他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 教师引读:教师读提示语,学生接读诗句。

3.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古诗。

作业:1、语补完成第一首的内容。

      2、背诵《示儿》。

【板书设计】

不见——悲之切

示儿

无忘——之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