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相和(第一课时)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尤丹洁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掌握了快速阅读内容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预设1:上节课我了解到,想要快速阅读,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不用回读,并不是不管,而是读完之后再管。
预设2:上节课我知道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石,不建议反复读,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预设3:我了解到阅读要集中注意力,抓关键词,快速理解。【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总结:你们掌握得很扎实,这节课“校报审稿员”来到第二站,下面一起走进将相和。
2.亲爱的同学们:
校报审核站正在纳新,急需阅读速度快、内容提取能力强的成员,选拔试题《将相和》,希望大家踊跃报名!
3.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将相和》中的历史人物,在练习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把握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板书课题:6将相和】
任务一 疏通字词,学习速读
1. 学历史故事啊,了解一些背景知识非常重要。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默读以下资料,记住不回读。你记住了什么?还有谁比他记得更多?【出示作者和背景知识】
2. 老师想采访你,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多内容?
3. 是一个字一个字看进去的吗?
4. (读书的时候,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要一片一片扫描进大脑)
5. 这就是老师想告诉你们的,默读时我们要连词成句,即由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楚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板书:连词成句】
6. 挑战: 接下来,我们就来挑战一下,读一读下面这段话,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出示内容: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内容?
任务二 实践速读,梳理脉络
活动1
1.看来很多同学已经掌握了连词成句地阅读内容,接下来就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提示:记录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
教师评价:好,同学们这篇文章有1700个字左右,我们5分钟之内基本上是要读完的。在2分钟内读完的同学非常非常的棒,其他同学加油。
2.检测阅读效果
要求提示:
(1)速读课文用时( )分( )秒。
(2)课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教师提问:“将相和”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将指将领,大将的意思,文中指廉颇。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他一定是极品比较高的文官。文中指蔺相如。两个名字啊,都有点难读,我们再来读一遍。和意思是和好。
预设2:题目的意思是廉颇和蔺相如重归于好,共同保卫赵国。
3.《将相和》一共由三个小故事来构成的,请同学们迅速在文中找到三个故事中的小结性语句,画一画。
找到了吗?
(第一句在第九自然段。第二句,在第14自然段。第三句在17自然段)是的,小结性语句一般出现在这个部分的最后。
4.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训练,马上把句子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
①看一眼,马上把句子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开始!非常好,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回到赵国去,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所以璧下面是个玉。【板书:完璧归赵】
②第二句话,看一眼关键词。渑池会上。(渑正音,是个地名)我们可以概括成与秦王渑池会面,这下蔺相如的职务又上升了。【板书:渑池会面】
③第三句话,同样一眼看下去找到关键词(荆条,请罪)把它合并成一个成语叫做负荆请罪。
同学们,荆指的是一种带刺的植物(出示图片)瞧,廉颇光着背,背着带刺的荆条来认错,可见他是多么诚心诚意。拿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开”竖撇到位, 右部竖钩直挺。
5.同学们《将相和》一共有1737个字左右,读着读着,我们就读成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那么这篇课文也就分成了三个部分。
6.那么接下来,我相信这张思维导图一定难不倒大家了。
你为什么这样填?生说理由(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件事情职务上升,导致将相不和。后来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原来完璧归赵、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原因呢,负荆请罪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7.接下来相信你一定可以借助小标题和思维导图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完整。
蔺相如由于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的功劳, 被封了官,位居廉颇之上,所以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才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嗯,用上这些小标题按照思维导图,说清楚了将相从不和到和的前因后果,又简洁又完整。为他点个赞。)
任务三 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1. 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1-9自然段,找到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做上记号,思考: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关键词)
提示:(1)结合具体事例;
(2)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综合分析。
2. 学生小组内交流
3. 分组汇报
4. 句式参考: XX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我们组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 。分析……
(1)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预设1:蔺相如给我的印象是谨慎行事。
我们组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一开始赵王犹豫不决,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把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从“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分析:在赵王犹豫不决时,蔺相如用“如果……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说明他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后谨慎行事的基础上的。
教师引导:正像同学所说,蔺相如为赵王分析秦王的意图时说,用了两个“如果”一个“就”和“一定”,权衡利弊,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
预设2:当时秦国强盛,赵国不如秦国,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件事很为难,蔺相如却敢“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我觉得他很勇敢。
教师随机板书(蔺相如:机智勇敢)
预设3: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谎称和氏璧有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把和氏璧要了回来,从“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的语言,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略施小计把璧拿回自己手中,之后“怒发冲冠”,不惜以“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威慑秦王,做到了临危不惧。
预设4:我想补充,当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怒发冲冠,从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行动“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中,我感受到他的不畏强暴和机智勇敢。教师随机板书(不畏强暴)
教师引导:蔺相如以命相拼,真是英勇无畏。
预设5:在“完璧归赵”中我感受到蔺相如做事谨慎。在蔺相如和秦王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后,他反复思量,觉得秦王不可信,于是,派人把和氏璧送了回去。
送璧回国后,面对秦王,蔺相如又用一个假设句“如果……”暗示秦王,主动权还在秦王手里,可见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教师小结:在第一部分“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面对秦王企图强占和氏璧时,他能够勇敢斗争,巧妙地保护和氏璧,从而完璧归赵。因此被封为上大夫。
四、总结
今天我们抓住了主要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了解了他的人物特点: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那他的勇敢机智仅仅表现在完璧归赵吗?廉颇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