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微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年级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就是鲁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逝世。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赶来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他,也不会忘记他。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下了这篇纪念性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位伯父,是怎样一位先生?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我们先来读准课文中的这些词语。
逝世。追悼。吊唁。殡仪馆 正月。镊子。敷药。硼酸水,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读读课文中的语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联系下文,囫囵吞枣就是马马虎虎。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联系上文,有时候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这就是张冠李戴。为了准确理解词语,我们还可以查查词典。囫囵吞枣,囫囵就是整个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变滋味。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张冠李戴冠指的是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这个词比喻认错的对象,弄错的事实。
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是的,课文采用空行的方式,已经把分成了6个部分。课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几件事。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方法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也可以用上自己的话。谈水浒传,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我们可以把这些拟好的小标题写在空行上。
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书的时候,我们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阅资料,结合资料思考。在“趣谈水浒”中,面对我读书马虎的态度。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师表,一本是小约翰。我们读书的时候,就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去品味,听其言,观其行,便能走进人物的内心。鲁迅的哈哈一笑是率真又有情趣的玩笑中指出读书的出错。委婉提醒我对读书的要求。鲁迅对晚辈的热情关怀,还体现在临别时的馈赠上。他将谆谆教诲化作书本,成为送给我的礼物。这是两本什么书呢?从文中知道,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通过查资料,我们还能知道,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作品。结合阅读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位关爱晚辈的伯父,一位幽默风趣的先生。
读“笑谈碰壁”这部分时,有遇到让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鲁迅先生的语言一语双关,既幽默的解答了我的问题,又隐含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我们可以通过查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当时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反动势力千方百计的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还要逮捕他,对他进行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巧妙的和反动派进行斗争。四周黑洞洞的,就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光明,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资料读到这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面对斗争,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把资料带到课文中,我们看到的又是处于黑暗迫害之中却仍谈笑风生、顽强乐观的鲁迅。
描写“燃放花筒”这件事时,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呢?这一部分是抓住人物的表情外貌来展现人物的。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文中,我们看到送花筒时的鲁迅,是慈祥愉快的,是温和欢笑的,更是自然和谐而美好的。此时和蔼可亲的伯父形象跃然纸上,
那平日里的鲁迅先生会保持着一种怎样的表情和状态呢?
第四件事中,记录了伯父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情。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伯父的表情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呢?寒冷的夜晚,光脚的车夫让我不由发问。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个严肃的问题,让伯父的表情也变得严肃了。我们一起来查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国列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了新的灾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成为压在中国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想到这些。鲁迅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可在救助车夫时,伯父鲁迅先生分明表现出他温和慈爱的一面。鲁迅为车夫做了哪些事呢?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拉车的感激的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读书的时候,我们要关注人物的动作。微弱的路灯下,伯父半跪着小心翼翼的清洗。仔仔细细的敷药。一圈一圈的包扎。素不相识的车夫坐着,大文豪、鲁迅先生跪着。分别之时。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从这些举动中。我们感受到伯父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与关心。
就连伯父的女佣,在伯父逝世后,还跟我谈起伯父生前对他的关心。女佣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的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而鲁迅先生逝世的前几日是这样度过的。1936年10月15日还在发表作品,无情的揭露叛徒汉奸的丑恶嘴脸。16日下午为书做序,17日上午继续写作,下午访友,晚上谈话是深夜11时。18日6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封信,为不能赴约说明病情。19日早晨5:25,先生与世长辞。在生命的倒计时里,鲁迅先生依然用一支笔在战斗。
我们再回到文章的开头,11岁的作者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有点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读完了这五件事,我们明白,无论对于侄女,对待陌生车夫,还是有眼疾的女佣。鲁迅都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第一部分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是结果,后面部分写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我们学习文章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表达。文中的这五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呢?从作者经历的角度来说。由自己亲身所经历的事,所见的事。写到所听闻的事。从描写鲁迅的角度来说。前四件事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前两件事主要通过语言来展现。后两件事主要通过表情、动作来展现。最后一件事是通过他人回忆进行侧面描写。作者在叙事的时候。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祖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表达了作者对伯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与敬仰。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
马杭中心小学六语 邵晓玲
2024.12.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