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比较、计算等具体的活动,初步发现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使学生在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影长与物体高度的关系。
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
出示一副大树图片,看着这幅照片,你有什么感受?你估计这棵树有多高?怎样判断你估计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办法去测量它?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测量树高的方法。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发现竹竿与影长的规律
1、小明学校的绿地上有一棵大树,他想知道这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引导
(1)刚才听到有同学说可以估计一下,怎样做合理一些呢?
(2)先了解附近建筑物的高度, 再通过比较,估计大树有多高。这个方法很好,通过参照别的已知高度的物体,可以让估计更合理些。估计的值不够精确,有什么办法来精确测量呢?
3、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图片,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启发。
(1)你能判断这幅图是在什么天气下拍的吗?为什么?
(2)图中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影子的长短不一样,高的物体影子长,矮的物体影子短。)
4、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会不会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让我们实际探究一下吧。
5、实验操作
(1)各小组拿出1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量并汇报1米竹竿的影长。
一 | 二 | 三 | 四 | |
竹竿长度/cm | 100 | 100 | 100 | 100 |
影长/cm |
(2)比一比各小组测出的影长,你能发现什么?(影子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3)现在各小组拿出2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量并汇报2米竹竿的影长。
一 | 二 | 三 | 四 | |
竹竿长度/cm | 200 | 200 | 200 | 200 |
影长/cm |
(4)比一比,你又发现什么?
(5)通过这两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同高度的物体影长相等)
(2米竹竿的影长是1米竹竿影长的2倍)
(6)写出这两次测量中竹竿长度与影长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7)你又发现了什么?(竹竿长度与影长的比值相等)
(8)这个规律正确吗,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各小组拿出长度不同的竹竿,在同一地点同时将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并计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一 | 二 | 三 | |
竹干长度/cm | |||
影长/cm | |||
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
(9)经过再次验证,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规律?(在同一地点,所有的竹竿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10)在不同的时间去测量,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只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去测量,物体的高度与影长就会成正比例。)
任务二:计算大树高度
1.这棵大树有多高呢?我们可以利用上面发现的规律来精确计算吗?
2.根据下面的数据计算大树的实际高度。
影长/cm | 实际高度/cm | |
竹竿 | 81 | 100 |
大树 | 243 | ? |
学生尝试练习。
交流:大树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以列出比例。
三、延伸思考
1. 同一棵大树,在不同时间测量它的影长,结果相同吗?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还能想到什么?
2. 课堂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竹竿长和影长之间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了大树高度的计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