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模式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它不仅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还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推动义务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未来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全面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明确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设计主题学习的具体要求。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目标上,更集中指向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内容上,凸显整合理念,强调学科融合;在教学要求上,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要凸显跨学科,以主题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2022版课标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新要求,为教师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课程内容领域之一,在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其教学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现将问题及成因分析如下:
(一)“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挖掘不充分,缺乏系统性指导与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作为一种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内在潜力与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现。尽管已有部分先锋学校勇于尝试,将项目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前沿理念融入教学,但整体上,教学模式的挖掘显得较为保守,缺乏足够的创新和灵活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探索欲,影响了“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效果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成功的案例分享,教师们在探索新教学模式时往往感到迷茫与困惑,难以找到明确的方向与有效的策略。
(二)“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单一,过于重讲授、轻活动。
当前,许多教师仍然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忽视了活动、实验、项目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这种“重讲授、轻活动”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法满足“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与实践的机会,学习体验因此变得单调而肤浅。
(三)教师对“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的意义认知浅显,变革意愿薄弱。
“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可或缺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一重要领域其课时占比之低,考试内容涉及之少,无疑削弱了其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导致许多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深远的教育意义。教师们普遍缺乏关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培训,对其教育理念、目标设定及实施策略的理解仅停留于表面。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导致他们在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动力和信心,使他们在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时显得犹豫不决。也有部分教师担心新教学模式会增加教学负担、降低教学效率或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从而对新教学模式持观望或抵触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有效的实践探索,对“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予以优化,深入探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式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