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与生俱来就浸注着人间的温情,现如今在平民百姓家餐桌上,附着更多的,则是浓浓的亲情,哪怕是饺皮里面什么也没有的“空心饺子”。 空心饺子 陈绍龙 那天回家吃饭,正赶上妈妈在包饺子;父亲一旁喜滋滋的笑,真巧,真巧。他们知道我喜欢吃饺子,平日也很少回去,回去一趟能吃上饺子,他们自是高兴。 妈妈一边吩咐我们“看电视”去,一边在厨房独自忙去了。爱人不过意,想着要帮忙,妈妈执意不让。 妈妈年岁已高,我们一回去她总会忙好些的菜;我们要是很长时间不回去了,父亲便会给我们打电话:回家包饺子吃。回吧,妈妈忙上忙下的,不回家,他们也会唠叨。有一段时间,常不常回家都挺矛盾。 我说妈不让你忙就算了吧,爱人有点不过意;我似乎明白了妈妈的“固执”。她一定又是要在饺子上做“手脚”:包空心饺子了。因为我们回家他们是不知道的,馅做的少,妈妈怕包出的饺子不够吃的。 我爱吃饺子,父亲也爱吃饺子。妈妈最常做的饭便是包饺子。包饺子要馅,肉当然好,多半是菜,即便这样也是费盐费油的,奢侈得很。过去,日子不富裕,妈妈节俭,她做的馅不多,差不多能包够我和父亲吃的了,她就把余下的饺子皮包成“空心饺子”。 “空心饺子”没馅,这是妈妈的一大“发明”。我哪里知道锅里还有没馅的饺子。下锅后,一蒸,没馅的饺子跟其他饺子一样,也是鼓的,我们当然不知道。妈妈知道,因为她在包的时候就做了花边,跟其它有馅的饺子边是不一样的,她自己认识。吃的时候妈妈也多半是让我和父亲先吃,自己忙着为我们舀汤,当然,那没馅的空心饺子妈妈已盛在了自己的碗里。 后来,这样的秘密叫我“识破”,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后来再包饺子的时候,妈妈就不让我沾边了。有时,妈妈干脆说自己不吃饺子,她为我和父亲包好饺子后,用饺子面做“单面”吃。“单面”也就是把饺子皮切成一指宽的细条,像面条。妈妈说这叫“单面”,像是名点什么的,谁知道呢,至今我也没听说过这样的食物。妈说,她喜欢吃单面。 “吃吧”!饺子端上桌,妈妈在一旁极满足地笑。 “吃吧”!父亲为我们舀来了两碗汤,也在一旁催着。 爱人力邀二老跟我们一起吃,我一看妈妈碗里的饺子,果然是不一样的花边。我将脸转向一旁,因为我知道,妈妈又包了空心饺子。 传说饺子的来历与张仲景有关。建安年间,瘟疫流行,张仲景辞去了太守官职,为百姓治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大棚,盘上大锅,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饺耳”就是“饺子”。饺子与生俱来就浸注着人间的温情,现如今在平民百姓家餐桌上,附着更多的,则是浓浓的亲情,哪怕是饺皮里面什么也没有的“空心饺子”。 (选自2006年12月《杂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