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人与读书 韦 戈 很多人认为名人们读书有很多诀窍,才得以学有所成。其实名人读书与普通人读书没有什么差别,无非是精读和泛读,但是名人们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善于思考,运用灵活,持之以恒,读得精读得细,吸取精华是他们读书的最大特点。换句话说名人们读书的方法又是很“笨”的。比如梁启超主张抄书,他说,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 曾国藩认为读书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精神,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持之以恒,直到读懂为止。他说,学问之道无穷,以有恒为主。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己进步,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胡适读书讲究“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讲到这“四到”的同时,特意提到“手到”,他说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无论是听来的还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和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倘若费一番工夫,把它整理整理综合起来做札记,经过整理综合,就永远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胡适还提到在精读的基础上要博览群书。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确实不易,所以读书要讲究方法,读书要有道。清代诗人袁枚把读书比喻为吃饭,他说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痰瘤。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曾把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读了半个月,而这本书才二十几页。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史学,美术,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记精读,真正掌握本事,全在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自2006年8月3日《徐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