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无忧无虑、最无所畏惧的,他们应该有最纯洁的思想,有最明亮的眼睛,有毫无功利的心灵,他们应该想做什么就尝试什么,想说什么就自由地表达,让孩子成为“孩子”,是一件值得每个成年人深思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每个成年人尽责任的事情。 让孩子成为“孩子” 殷 卫 近日读书,读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说的是许多年前,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小雨,夫人抵达门口的时候,见大门两边齐齐地站了两队小朋友,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来宾走进教室参观,只见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在座椅上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脸上表情非常严肃。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便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这是她历次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为什么下着雨还要让孩子们站在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人一样?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孩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可这些孩子们一点也不像孩子了!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感慨万千,而且还有一丝苦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做“孩子”的时候,受到的教育一律是要时刻遵守纪律,不准乱说乱动,上课的时候手一定要背到后面,以防止做小动作,不论是说话、写作文还是写日记,通篇是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大道理,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班上一个男生写的是自己将来最大的理想是能做一个厨师,这样的话就可以每天品尝到各种美食,结果被老师一顿训斥,说他胸无大志,没有出息,直到逼着这个男生写出了诸如“要做一个工程师,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之类的宏大理想,老师方才罢休。如今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类似“首相夫人中断访问”的不愉快事情也许不会再发生,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依然有很多孩子,言行举止却不太像个“孩子”,他们常常被成人诱导着,说着一些言不由衷、冠冕堂皇的话,做着与小小年龄不相吻合的事,而这样的孩子却常被称为“好孩子”。 孩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无忧无虑、最无所畏惧的,他们应该有最纯洁的思想,有最明亮的眼睛,有毫无功利的心灵,他们应该想做什么就尝试什么,想说什么就自由地表达,让孩子成为“孩子”,是一件值得每个成年人深思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每个成年人尽责任的事情。 (选自2007年4月25日《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