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言,“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看来,至少这句话在美国不适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 蒋 兵 古语言,“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看来,至少这句话在美国不适用。 我的一位朋友,在国内的大学读完本科,来美后先念计算机硕士,最近失业了准备另找工作,她的男朋友是福建人,小学没毕业,十几年前就躲在集装箱里来美国了,一下船就开始干苦力,现在已开了一个加油站,又兼营二手车的买卖,最近买了一栋独立的大房子,在经济上已跻身于美国中产阶级了。我的朋友苦笑着说,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我的一位亲戚,在国内是艺术家,十年前来美,虽然英语懂得不多,但一抵美就大彻大悟,投身商海,现在开的是路华越野车,住的是花园洋房,她经常开导我,读完博士也经常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可能,就算在大学里谋到个教职,一个月打完税以后的收入还不如她的一单生意。 说到底,美国是个重商社会,一流人才都去经商了,只要找得到好工作,美国学生一般都先就业。因此,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大家一起读书,读着读着先把“黑的”(黑人学生)读没了,再读着读着又把“白的”(白人学生)读没了,最后就剩下“不黑不白”的了(中国人和印度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封建社会是千真万确的,十年寒窗为的就是金榜题名,接下来就是当官发财。在市场经济里,发财靠打拼、冒险、机遇,与读书多少实在关系不大,这点我看中国和美国没多少区别。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与其说他是个技术天才,不如说他是个商业天才,而商业才能很多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难怪现在都是发了财的人去给MBA学生上课,好像还没听说谁是因为读了MBA而发大财的。前些年有些人对“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愤愤不平,这话除了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外,也反映了一些人骨子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轻商意识。其实,如果你能成功地把茶叶蛋产业化,让全世界的人都像吃麦当劳一样发了疯似的吃茶叶蛋;拿剃头刀的在全球整出几千家连锁店,有“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的英雄气概,那他们赚得比导弹设计师、外科医生多也合情合理。 写了这么多,本人丝毫没有散布“读书无用论”的意思。其实在美国,进一个好的大学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体面的收入,向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迈进,我只是说,要想当老板另当别论。对于中国学生来讲,还有更现实的考虑,近几年美国的就业情况不乐观,工作签证配额大幅减少,如果你既不想黑下来又不想马上回国,那就只有一条路:接着读吧。 (选自2004年06月11日《深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