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真正的快乐至少需要三个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和发自内心的。也只有那些心中长存希望、善良和宽容之心的人,才能轻易发现快乐之源,并时常用泉水把心洗得透透亮亮。 谁把快乐丢了 戴义洲 丢了东西,却没啥感觉,此乃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那位问了:别吓唬人啊,您说我丢了什么?答案是快乐。信不信?现在,如果哪家失物招领处发个通知,询问哪位遗失了“快乐”?我估计,招领处的门槛都能给踢破了。先讲个故事吧——去年,有位靠卖药发了财的大款,被一群生意场上的朋友拉去吃饭。结果喝高了,导致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急救,三个月后才勉强恢复。出院前,这名揣着一把药片的患者向医生提问道:为什么我的钱越挣越多,快乐却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医生的回答也很幽默:我只管治病,不管寻物。 因为平日肚子里塞满大鱼大肉,所以年节过得淡而无味;因为有私车代步,所以深夜赶上末班车的庆幸感消失了;虽然跻身白领队伍,心里却总是害怕掉队,落个被“收容”的下场;因为隔壁老张最近比我挣得多,不免心生嫉恨;高价装修的宅子飘荡着甲醛的阴影,一腔喜悦便被忧心忡忡取代……而从前饥肠辘辘、盼望吃一顿饱饭的快乐,工作劳累、渴望一张睡床的快乐,收工途中凑巧搭一段马车的快乐,以及第一次领到工资、看到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第一单生意成功的快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快乐,统统消失殆尽。请读者原谅,我在文中使用了太多的排比句。没法子,信息社会就是这样,哪怕是为了尝口白薯,你也得预备好一筐的价钱。 “快乐”走失以后,引起人们的普遍怀念,可当它重新露面时,模样活像个刚刚走红的大腕,傲慢无礼,索要的“出场费”高得吓人。其实,早先“快乐”的亲朋好友还挺多的。比方健康和快乐,本来是一对好兄弟。离开快乐,健康好没意思;而失去健康,快乐又无处安身。然而,最近两兄弟感情显然不太融洽,他们开始拌嘴、打架甚至发毒誓,说是永不来往。还有,亲情、爱情、友谊等“姐妹”,不知为何也和“快乐”一个个渐渐疏远。 因此,有位社科学者刻薄地下了个定义:今后,若无功利目的趋势,一个“情”字最终将从字典中抹去。假如真是这样,在未来的炎炎烈日之下,我不知道“快乐”孤独的影子还能徘徊多久?但“快乐”已然有了个新伴儿,个头、性情与它相仿,名字叫做“刺激”。“刺激”的替身很多,像蹦迪、蹦极、挑战极限、网恋、一夜情之类,将现代生活搅了个火爆异常。不过,虽说这家伙很对现代人的脾气,但它有点儿像兴奋剂,如果用得过多过频,不仅消耗意志,增长脾气,还会引导人们与真快乐背道而驰。 踏破铁鞋难觅事,偶尔拾得不费功。前不久有则报道说,一位老汉在路边不慎跌伤,许多路过的汽车视而不见。这时一辆奔驰主动停下,车主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虽然汽车椅套被弄得满是血污,那位车主却由此愉快了一个星期。前两天,北京突降大雪,我的同事胡小姐心里一动,决定去做一件“善事”。于是她买了一袋子棒渣,换乘三次公交车,特意跑到香山脚下去喂小鸟。后来她说,那一整天她老想唱歌。 由此看来,获取真正的快乐至少需要三个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和发自内心的。也只有那些心中长存希望、善良和宽容之心的人,才能轻易发现快乐之源,并时常用泉水把心洗得透透亮亮。这样的话,哪怕跨越小康、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也不至于头脑发懵,怨天尤人,整日价躺在银山钱垛上愁眉不展。 (选自《江淮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