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跳车要有资格,玩刺激也要有资格,而资格就是自己对危险的把握。 危险的资格 酷 酷 沿着比萨斜塔塔内螺旋而上的阶梯,我一口气登上6层后,上廊道往外一看,吓了一跳:这座闻名已久的世界名塔,观光廊道竟然没有栏杆! 踏上不足一米宽、倾斜且被磨得光滑发亮的大理石地面,两腿顿觉发软。颤巍巍地背贴着内墙,我慢慢移动着脚步,一边警惕着脚下,一边欣赏柱廊。 整座斜塔共8层,只有顶楼有栏杆,但依各层被磨得光滑发亮的大理石地面来看:古往今来,不怕危险的大有人在,不知道这当中有没有人失足掉下去。不管怎么说,在我们看来,存在这样严重的不安全因素,简直不可思议。 事后向当地一位老人请教:难道这里的管理部门没有考虑过安全因素吗?老人耸了耸肩,一副惊讶的表情,好像在说,怎么会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他说:“怕危险的人就不会到外面廊道去,去廊道的人就应该知道有危险。”这样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或许这就是中外思维的差异。 类似这种危险“隐患”的还有伦敦的双层巴士、旧金山的电车,它们从开始运营时就没有过门。在维也纳,电车行驶的时候门是开着的,进站出站时车还没停稳,就有人跳上跳下,并无责怪之声。当然跳车的人大多是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但他们也不是万无一失。有一次见一女孩在跳上车时摔了一跤,旁人只是惊讶地叫了一声,并没有谁向她表示同情,反而有人责怪她:“技术这么差,就应该等车停稳了再上,你应该知道自己没有跳车的资格。” 原来跳车要有资格,玩刺激也要有资格,而资格就是自己对危险的把握。 (摘自6月30日《现代女报》作者酷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