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的“小”仅仅是指数量吗,我以为不全是,还应包括细节。因为事大事小都靠细节支撑。文学作品是如此,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为了把事情办好,让我们特别注意细节吧。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 刘开学 文学创作中有一条基本定律,即: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也就是说细节不能虚构,也无法虚构。写小说时我们可把张三的鼻子、李四的眼、王二麻子的眉毛凑在一起,拼成赵五。但是,鼻子必须是鼻子,眼必须是眼,而不能是别的什么。在心理学的记忆机理中,人的记忆保持较长久的只能是一个一个的点,而不是一条一条的线或一个一个的面。这里,点就是细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件事,多少年后我们可能把时间、地点、发生、发展、原因、结果,甚至连主要人物都忘记了,唯独细节还历历在目。 那么,为什么细节不容易忘记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细节是事物组成的基点,也是记忆的亮点。如果我们大脑中没有这一个个记忆的点,何来一条条记忆的线,又何来一个个记忆的面。所以,重视事物的细节,是做好事情的基础;注意事物细节也是较牢记住事物的出发点。 细节甚至决定成败。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的失实是作品的硬伤,对于那些硬伤的批评是文学评论家的事,我们不去说它。这里我想说的是细节对人们事业的影响。有一粘合剂发明人欲推销他的产品。可是,做广告他无钱,一家家地跑他没有精力和时间。怎么办呢,他用自己的粘合剂,在一商店的玻璃橱窗外粘上了一枚面额较大的金币,并注上说明:谁能抠下,金币归谁。欲取金币者趋之若鹜,当然也包括商店老板,但没有人能把那金币取下。结果,他们失去的当然是耐心,而粘合剂发明者得到的却是宣传。以上是讲究细节取得成功的例子,也有忽视细节而失败的例子。某人应聘一家大公司。在条件相同甚至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却落聘了,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观察他发现,应聘大厅门口有一笤帚睡在那里。凡是把笤帚扶起的人,几乎都被录用,而未扶笤帚的人都落聘了。他去问招聘人,把如此小事作为取舍条件是否苛刻,答曰: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意。落聘者无言。 细节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黄泛区一座浮桥时,几台炮车挡住了去路。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上有敌机轰炸的情况下,如果强要炮车势必会造成我军的重大伤亡。是刘邓首长命令把炮车掀到河里去的,尽管炮兵指战员们嚎啕大哭,尽管炮车是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但处理好了这一细节,却为我军千军万马夺得了生路。也有细节处理不好造成战争失败的例子。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军舰无论火炮、装甲、航速,都不比日本军舰差到哪里去。可是北洋水师愣是全军覆没了。当然,清廷腐败无能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但是,北洋水师纪律废弛也不能说不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日本间谍在侦察时发现,北洋水兵把衣物晾在了军舰的炮筒上桅缆上,像万国旗似的,回去报告说:我们大日本海军能战胜支那海军,因为北洋水师不严格执行战斗条例。据有关学者最近的研究表明:丁汝昌战败落水,其爱犬数度前去营救。为了表明兵败必死的决心,丁只好把爱犬溺死。尽管丁汝昌是民族英雄,但是,在军舰上饲养宠物毕竟违反北洋海军条例。主帅如此,又怎能严格要求下属官兵。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同样靠做事细微处也伟大的支撑。淮海战役时,我军数万官兵没有冬衣。后勤部门好不容易搞来一批棉布,可是又加工不出来,只好让官兵自己去做。官兵们能剪腰身、衣袖,却不会剪领口,眼瞅着棉布受冻。是邓小平把士兵的搪瓷碗扣在了衣领处,用石灰围着碗沿画着圈儿说:沿此线剪。结果解决了官兵们的冬衣裁剪问题。这细节小不,小,可是解决大问题。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的“小”仅仅是指数量吗,我以为不全是,还应包括细节。因为事大事小都靠细节支撑。文学作品是如此,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为了把事情办好,让我们特别注意细节吧。细节决定成败! (选自2006年5月18日《徐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