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字很重要。其义也深,其行却易,全在你是否有自觉性。男女之间,爱从抚起;养育后代,更要落实到抚字上。 养育要落实到抚字上 刘心武 抚养、抚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语汇,但不少为人父母的,却只知养育,对抚字毫无自觉理解。 抚,就是抚摩,摩挲,说白了,就是肌肤间亲密而温柔的触摸。有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因为忙碌,因为认知上的缺陷与感情上的粗糙,虽然也偶尔会在抱婴儿时,跟孩子有些肌肤接触,但从未自觉地把抚摩孩子当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以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向孩子传递一种无法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的血缘信息。 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后,就应该得到父母的爱抚。这种爱抚应该既是出自天性的本能,更应该演化为一种意识里的自觉。在婴儿期,这种爱抚尤为要紧。对婴儿的爱抚应该及于全身,爱抚的工具主要是手,也兼其他,如以唇亲吻,甚至父亲以下巴上的须茬轻轻地搓揉。有人或许以为,婴儿期的事情到后来孩子并无记忆,这种抚爱的意义或许只是促成孩子皮肤的发育而已,其实不然;婴儿期的这种爱抚会在孩子心性发育的过程里,形成一种潜在的良性积淀,受益的绝不仅是孩子的皮肤身体,其心灵会得到难以言传的滋养。 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抚摩区,应该也逐步缩小。在学龄前阶段,将孩子搂在怀里,抚摩其头部、颈部、胳膊和小手,偶尔亲吻其脸蛋,都是必要的。一般来说,这种抚爱应该伴随着亲密的谈话,或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时,很自然地进行。到孩子上学以后,父母对其抚爱的区域会进一步减少,小学低年级时,摩挲头顶还可,到四年级以后,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父母对其的抚爱,就应该逐步演化为象征性的,如夜晚为其掖紧被子,白天为其整理衣领等。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未曾得到父母(包括祖辈或其他亲人)抚爱的生命,成长起来以后,会患一种皮肤饥渴症,这更是一种心理疾患,这种人会比较冷酷,更易陷入自卑、抑郁、狂躁、失常。 人类的文明演进,应该也体现在每一个人情感与行为的精致化上。一位男士跟我坦言,他的恋爱婚姻经历里,似乎一切应该有的都有,但后来以离异失落告终,原来不知原因究竟何在,现在彻悟——他以往实在是个粗人,他能爱,却不懂抚,他对待恋人妻子就是支配、做爱,缺少从抚摩、欣赏渐入高潮的精致表达过程,后来有了孩子,也是如此,只知出钱供养,不懂搂抱、抚摩,去浸润性地享受亲情。他决定痛改前非,争取在新的生活篇章里,以自觉性带动,把自己从一个粗人变成一个能在感情与行为上精致化的人。我为他祝福。 抚字很重要。其义也深,其行却易,全在你是否有自觉性。男女之间,爱从抚起;养育后代,更要落实到抚字上。 (本文为2007年第7期《家庭·育儿》杂志卷首语)
|